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第十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专场综述:制度经济学

 


       第十三届经济学年会制度经济学分会场于2013年11月17日8:30——10:00在西南财经大学通博楼教学区209举行,来自西南财经大学和西北大学的两位学者分别就我国出口贸易的区位选择、国有银行制度市场化改革做了精彩的论文报告。本次讨论的点评人由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徐璋勇和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一年级的龚静担任。

       第一个报告的是来自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一年级的龚静同学,她此次参加年会的题目是《制度质量与距离:服务质量和我国出口贸易区为选择——基于156个国家(地区)面板数据引力模型实证研究》。文章基于贸易引力模型引入制度、服务和其他因素,通过对156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回归。贸易引力模型是指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两国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的距离成反比;制度因素包括制度质量和制度距离,制度质量因难以测量,文中用15个变量来研究,制度距离用制度质量差距的绝对值表示;服务因素包括服务业附加值和生产性服务业两部分。通过实证研究和计量回归分析,文章得出以下结论:进口国制度质量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制度距离增加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的风险,对双边贸易起到了阻碍;进口国的服务质量降低交易中的运输成本、提高金融结算业务、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从而有效降低贸易过程中的成本。

       来自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徐璋勇教授做出了点评。徐教授询问了制度距离的测量,以及针对服务因素中可以细化出服务性贸易,以及服务性贸易对货物出口的促进作用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二个报告的是来自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徐璋勇教授,徐教授此次参会的题目是《国有银行制度市场化路径:资产市场化与增量改革》。文章通过20世纪90年代和2003年对国有银行改革的背景和现状分析,提出了国有银行对微观绩效是否意味着整体上的制度有效、国有银行的功能是否能适应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有银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是否成功以及如何评价制度市场化改革等问题。通过分析对国有银行的注资与绩效的数据分析,得出国有银行市场的金融功能弱化的问题——存差扩大和债权“失衡”,再通过和股份制银行的对比分析,使国有银行的金融功能弱化问题更直观清晰,从而使其不能很好的实现储蓄—投资转化和风险的有效置换。功能市场化的核心是资产的市场化,资本的市场化改革难以克服国有银行的软预算约束和道德风险问题,真正的转型需要资产结构的调整和按市场效率原则进行资源配置。接着文章从“双重理性人”的角度进行了路径分析,一方面国有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基于经济理性人假设,按照自身的成本收益分析,国有银行更愿意与大型国有企业合作,而忽视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国有银行又是服务于国家财政需求和政府意愿的财政替代的制度安排。最后文章得出了以下结论:国有银行对微观基础的绩效提高只具有短期意义,并没有带来其金融功能的真正改善以及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整体提高,只有进行资产的市场化改革,并且引进异质性银行的市场竞争,改存量调整为增量改革,从而激发银行整体制度活力,提升整个银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龚静对徐教授的论文做出了点评,她首先肯定了徐教授这篇文章深度和批判性思考,之后针对论文中的模型的使用和计量回归给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建议将文中的古诺模型改为斯塔克尔伯格模型,因为当市场出现第二家异质性银行时,他们的不是同时竞争同时出现;二是,文中只选取了中国金融年鉴20年的年度数据,如果时间序列数据少于30个,计量回归的稳健性就有待考证,建议扩大样本容量,这样得出的检验就更有说服性。

(文/冯宗宇 图/周丽宇)

\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TOP
  • 三日
  • 一周
  • 一月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