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巫和懋:经济学是严谨的社会科学

  巫和懋,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China Economic Journal》主编。

  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于2012年12月7日至9日在山东大学举行,在此期间有幸邀请到巫和懋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在访谈中,针对同学们关心的重大经济学术问题,巫和懋教授提出了他个人的独特思考。

  “诺贝尔奖的颁发要兼顾研究成果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两位对匹配理论有突出贡献的美国经济学家罗斯和沙普利,对于诺贝尔奖评奖侧重的学者贡献面,巫和懋教授有他自己的评判和看法。

  记者: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美国两位经济学家罗斯和沙普利,诺贝尔奖委员会是强调他们做匹配的理论,其实沙普利也是博弈论的大家,他的合作理论贡献最多的是沙普利值、包涵配对理论等,但诺贝尔奖委员会没有强调他这方面的贡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巫和懋:据诺贝尔奖委员会官方网站上说明的贡献是沙普利从前与盖尔(David Gale)所证的定理,然后是由罗斯来进行详细的实验和考量,得到了很好的结果,这让大众很好地了解到经济学是有用的。所以我认为,诺贝尔奖委员会他们的想法应该是希望大众了解到经济学不只是空中楼阁,而事实上是有实际用处的。然而,真正以学术的贡献来说,沙普利的贡献的确更多,他在年轻时便很有作为,其学术贡献远不止配对理论,还有其他诸多研究成果,主要有沙普利值、合作博弈和核等。诺贝尔奖颁给他的说明是讲配对理论,中间提到他一小部分的其他贡献,我个人感受这对沙普利有点不公平,可能这代表着诺贝尔奖委员会近年来有些自信不足,担心各界的质疑给诺奖是否太过注重学术价值而不注重其实用价值,这是我的一种个人的解读。

  记者:所以在做出评价是会更加强调这些研究在实际上的应用对吗?

  巫和懋:对的,它会强调在真实世界上的应用。事实上,罗斯的贡献也很多。除了配对的实际的操作之外,他对实验经济学的贡献也很重大,然而(诺贝尔奖委员会)对罗斯这一方面的贡献也没有提及,对罗斯来讲可能(奖项中提及的贡献)之占其研究贡献的二分之一,对沙普利来说只占其成就的五分之一。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给诺贝尔奖的不容易之处:颁发诺贝尔奖一方面要顾及其在学界的贡献,另一方面,在对世界媒体和普通民众来发布消息的时候,它希望得到众人的理解。因此,在这二者中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诺奖委员会在想办法平衡。

  记者:我们回到微观领域,有关博弈论的研究成果曾多次获诺贝尔奖。如果下一次诺贝尔奖再回归微观领域,您预测会是哪一方面的研究贡献呢?

  巫和懋:从博弈论出发,就本次罗斯所做的“市场设计”而言,这是一种超越价格的市场设计,即在价格不能够波动与调整时所做的市场设计;另一支是有价格的调整的市场设计,比如说拍卖,有多位学者专家都做了深入的研究,怎样设计拍卖机制以做到最好的资源分配,像威尔逊(Robert Wilson)、密尔光(Paul Milgion)等人贡献都很深远,也有其实用面,因此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博弈论的不合作博弈部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其中一个很有名的博弈均衡观念就是序列均衡,学界中几位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对此很有研究,我个人认为这也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

  “理论家都是艺术家,学理论需要理论化、抽象化”

  记者:很多好的经济学思想在中国其实很早就有了,比如资产定价理论中的基本假设之一“无套利”,中国人很早就知道这一思想即“天上不能掉馅饼”,但是现代主流经济学却起源于西方,如资产定价理论中的第一、第二基本定价定理,一方面原因可能就是中国人没有将好的经济学思想模型化,您在微观经济理论方面有出色研究,您能不能给做理论的同学一些建议?如何将好的经济学思想模型化?

  巫和懋:你刚才举的例子“天上不会掉馅饼”是近代的说法。《世说新语》中曾讲到,王戌看到路边橘子树上的橘子长的很好很漂亮,可是没有人去摘,他就说这些橘子一定是酸的、苦的,否则早就被人摘走了。这个比你讲的这个例子更早,是个很有名的例子。这体现了中国人的观察非常深入,也很有经商的天分,中国人对于市场的运作过去有很多理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跟过去中国在科学方面的发展有相似的地方,李约瑟他也研究过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中国有非常多的好的在实际操作中的解决办法,可是没有形成抽象的系统科学,是因为缺乏对科学方法的理解。

  所谓系统科学就是有一个严谨的方法,在一个控制的环境里面,可以复制出来一些结果,形成它的理论。中国过去的科学发展落后于西方就是因为没有采取这样一套严谨的科学方法,社会科学也是一样。在社会科学中必须从复杂现象中抽离最重要的元素作为分析的前提,从前提出发推导因果关系,成为一理论体系,再与真实世界比对验证,若有不合则回头修改理论架构。所以我对于很多理论的大家,我是这样去理解:他们必须会抽离与验证,都是艺术家。真正的理论强的人,当你跟他们讨论的时候,经常会说你怎么抽离,而且做出的这个模型怎么去解释,如果不能解释,就需要改变这个模型。学理论应该着重在抽离与验证这些方面。

  文/徐彤彤、张博、沙莎 责任编辑/安安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TOP
  • 三日
  • 一周
  • 一月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