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专场综述:女经济学者专场

  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女经济学者专场(1)于2012年12月8日下午14:00至15:40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逸夫理科综合楼311教室举行。该场讨论会的主持人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教授张晓波,评论人有中央财经大学的吴晓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王敏博士、北京大学的张川川博士和复旦大学的廖谋华。共有五位作者对其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告。

  首先进行报告的是西南财经大学的贾男,报告的论文题目是《工资率、“生育陷阱”与不可观测类型》。论文从劳动力市场结果的视角出发,探讨影响女性生育需求的因素,利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的数据,构建了包含不可观测类型的生育陷阱模型,通过混合密度估计区分不同特征女性劳动者受影响的程度。

 吴晓瑜老师对这篇论文进行了评论,认为对于女性生育年龄的划分中,进一步的细化女性年龄构成的分析可能会得出更精确地结果;并认为生育对女性工资的影响可能是暂时性的,其对于最终结果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分析。

  第二位论文报告者中国农业大学的张莉琴,作了题为《农业女性化与农业生产》的报告。论文在中国经验研究少、数据及研究方法方面也存在不足的情况下,利用农户生产信息最为丰富的农村观察点数据来研究中国的经验。论文得出结论,不能支持中国农业女性化的程度非常严重的观点,并对不同类别农作物女性劳动效率进行了分析。

  评论人王敏老师认为对于此问题的分析,样本的选择非常重要,并就男性与女性样本分开以及限制函数与非限制函数的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三位论文报告者中国人民大学的陶椰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宋月萍进行报告。报告的题目是《Land Access and Domestic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n Rural China》。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以农业为重的地区的农业户口在婚的女性样本,研究了在现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下,农村在婚女性的“政策性失地”对其遭受家庭暴力的风险的影响,并研究了为更好地促进性别公平,应当如何调整土地承包及相关政策,研究认为政策失地会影响性别公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评论人王敏老师认为如果把论文中核心自变量:土地承包权获得情况换成连续性解释变量的话,会更具有解释力,并提出了通过比较男女收入的方式来进行研究的思路。
第四位论文报告者是陕西师范大学的袁晓燕,其报告的题目是《学得多,干的更多?——不同受教育程度女性双重负担比较》。本文构建了三方最后通牒博弈的理论框架,利用了bivariate tobit model分析了女性所面临的双重负担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接受更多教育不改变其在家庭中的传统分工模式,接受更多教育并不显著提高女性的总体福利水平。

  评论人张川川博士对于论文部分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职业特征也会对女性劳动时间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最终结论,同时进一步加强博弈论与实证分析的联系会使整体分析更具解释力。

  最后一位论文报告者是山东财政学院的郭艳茹,其报告的题目是《社会互动与违规习俗的形成》。论文从社会互动视角来解释个体行为、制度与习俗的关系,通过把个体“嵌入”到“社会关系”,来关注社会网络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同时把社会网络中其他个体的影响纳入到效应函数中并且在个体行为和具有社会整体特征的制度、习俗之间建立起联系。

  评论人廖谋华认为该论文的观点以及数据分析方法都很有创造性,认为在分析社会互动与社会学习的过程中,应适当考虑更加具备代表性的样本,同时对于计量模型的选用也与论文报告人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女经济学者专场(2):收入分配、不平等与贫困专场讨论会会于2012年12月8日下午16:10至17:50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理综楼311举行。南京农业大学的钟甫宁教授任主持人,共有4位作者对其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告,并有4位评论人对她们的研究成果分别进行了评论。

  首先进行报告的是对外经贸大学的王亚柯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中国税收和转移支付的收入分配效应》。本文利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2002、2007年两次大样本的全国住户调查数据(CHIPS),估算和分析现行的税收和转移支付等再分配政策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及其对收入差距的改善程度。得出了我国税收和转移支付的再分配规模趋于扩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一结论。

  对其进行评论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毛捷老师,他指出了文章中尚存的几点不足:文章的收入计算口径应进一步详细,社保制度的细节可进一步完善,以及得出的结论有待细化。最后毛捷老师建议因为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很大,所以可以将流动人口也纳入考虑范围。

  第二位论文报告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杨穗,报告的题目是《中国城市低保政策的瞄准有效性和反贫困效果》。,本文针对收入差距和贫困问题,使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课题组(CHIPs)2002和2007年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对中国城市低保政策的瞄准有效性和返贫困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发现2007年的政策瞄准误差较2002年更大,但减贫效果更好。

  评论人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院的邓博文认为文章运用微观数据进行评估,比之宏观数据有着更细致分析的优势,并且在数据的引用和处理、图形的展示等发面给了可行性的意见。

  第三位进行报告的是扬州大学的张亚维,报告的题目是《不平等厌恶与捐赠行为》。本文利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实验者在初始禀赋不平等的情况下慈善捐赠行为的变化,结果显示居民与其参考群体的较大收入差异以及与被捐助对象的收入差异都会影响居民的捐赠行为。

  评论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李井奎老师认为文章有几点需要改进,首先纯粹利他行为和捐赠关系之间的界定及独裁者博弈应进一步明晰,其次要理清社会公平和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最后李井奎老师建议在写论文前,最好使用调查问卷方式来控制其他变量。

  最后一位报告者是中央财经大学的刘靖老师,报告的题目是《本地非农就业、外出务工与中国农村收入不平等》。本文利用中国家庭住户调查数据库(CHIPs)1988、1995、2002和2007年的年度数据,运用非参数分解方法,考察了非农就业与外出务工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文章认为外出务工具有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而非农就业则起了扩大作用,并且这种扩大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

  评论人南开大学经济学系的宁光杰副教授对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认为非农就业与外出务工对收入不平等产生影响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劳动收入所含内容需要进一步明确,同时文章所得出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细致并完善。

文/姜岳林 刘立鹏 邹迅羽    图/甘泽政 杨正  责任编辑/单小霞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TOP
  • 三日
  • 一周
  • 一月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