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专场综述发展经济学专题

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发展经济学专场讨论会(专题五、六、二十九、三十)于12月8日下午14:00至17:50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理综楼举行。

其中,专题五讨论会由两位来自南开大学经济学系的宁光杰副教授和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的段志民博士分别对其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告。宁光杰和段志民互评。

首先进行报告的是宁光杰,报告的论文题目是《自选择与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地区收入差异:兼论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该文运用2008年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村中老年剩余劳动力本地就业和外出就业的影响因素,并在考虑就业区域选择偏差的基础上,分析农民在不同地域就业的收入差异。结果表明,年龄、教育、健康、培训、以前的迁移经历等因素会影响农民外出就业。考虑就业区域的选择偏差和劳动者的不可观测特征后,外出就业的收入显著高于在本地就业的收入,说明对于低技能的农村中老年劳动力来说,外出就业仍可获得可观的收益,但一些制度约束使得他们的外出意愿下降。结合近年“民工荒”和一些农民工返乡现象,以及刘易斯转折点是否到来的讨论,论文给出政策含义。

评论人段志民老师认为此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但是他从自己的研究中得出了与报告人相反的结论,即使放开了制度约束,高龄农村劳动力也不会愿意出去就业而是从事纯农工作。两人都认为可以采取更多的数据去完成一个更有权威性的结论。

第二位论文报告者是段志民,报告的题目是《非农产业对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的异质性影响》。作者基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异质性,对非农产业运用EGR方法,做出低收入非农产业和高收入非农产业的区分,并通过反事实收入模拟的方法得出,整体非农产业和高收入非农产业加剧了农村内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而低收入非农产业缩小收入差距。作者基于此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即引导高龄低收入非农产业者留在农村从事传统农业,同时对低年龄组的农村居民辅以更好的职业培训,使其能够从事具备更高技能的高收入非农工作。

宁光杰认为本文聚焦于收入不平等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可观测特征的表述以及年龄分组问题,图示问题等细节方面存在一些瑕疵。另外,建议是否能够对从事农业生产人进行非农生产的反事实研究,以使得论文更加完整,更具有说服力。

在专题六的讨论会上,主持人和评论人是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的余东华,陈锐代表作者吉林大学董直庆教授对其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告。

报告的论文题目是《中国技术进步偏向性水平》。技术进步并非独立作用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的发展通常耦合于资本投资和劳动积累过程中,技术进步与资本耦合呈现出物化性。由于技能劳动更适应新型机器设备和新技术,技术进步物化性趋势使资本和技能互补性越强,非技能劳动越易被设备和技能所取代。本文利用经典技术进步偏向性定义及要素边际生产率决定因素,将总量生产函数设定为CES、CEED和VES形态并将其准化后应用于中国经济模拟,识别中国宏观经济的生产技术形态。通过标准化系统法和非线性似无不相关方法估计不同形态生产函数约束下的不变和时变要素替代弹性,测算中国技术进步偏向性方向及偏向性水平。本文发现,非C-D或Hicks中性而是有偏性技术形态的CES、CEED和VES生产函数更适用于描述中国总量经济,利用中国经济时序测算出的时变要素替代弹性结果显著且其值普遍处于(0.5, 0.7)区间。劳动和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非对称性增长,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边际生产率作用呈现非对称性且总体偏向于资本。

评论人余东华老师认为数据和模型分析比较稳健,同时对不同形态生产函数约束下的不变和时变要素进行了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提出可以把劳动和资本的不同影响程度考虑进去,比如资本和劳动哪一个更有利于技术进步。同时,余东华老师认为可以收集一些国外文献,将数据扩展到全世界。在报告后,在场学者和同学都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疑问,报告人也都一一给予了回答。现场学者一致认为这篇论文研究的水平很高,如果包含国外的数据,将会对中国的分析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在专题二十九的讨论会上,主持人兼评论人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李力行副教授。共有3位作者对其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告。

首先进行报告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赵亚明,报告的论文题目是《地区收入差距:一个超边际的分析视角》。该文在我国市场改革与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背景下,以新兴古典经济学为视角,分析了专业化分工,交易,市场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超边际视角下地区收入差距的理论模型,用理论模拟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分别揭示了分工演进与制度环境影响下交易效率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交易效率对地区收入差距发展变化的影响。最后为健全交易制度,形成公平的市场环境,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

评论人李力行认为这篇报告开阔了大家的眼界,在场各位都受益匪浅。但是该文仅仅停留在概念性演示层面上,而没有深入到分析层面。因此他建议应在概念性演示的框架下再进行后续的细致分析,使观点更有说服力。另外,从文章结构上看,参数分析和政策建议之间的过渡略有突兀,应该进行必要的过渡性分析,更好地架设参数分析和政策建议之间的桥梁。

第二个进行报告的是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张兴武讲师,报告的论文题目是《东亚技术进步质疑中的测算与认识缺陷再探讨》。该文经过对东亚全要素生产率质疑中相关的测算理论和研究报告的检验发现,克鲁格曼的质疑混淆了不同内涵的TFP概念和不同的经济指标;扬的报告由于测算口径问题,韩国和台湾剧烈的劳动力转移实现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被完全抹杀并计算为新增劳动投入;后续的科林斯和博斯沃斯未计算土地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重要价值,高估了资本增长率,因而上述主流测算报告均明显低估了东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上述原有测算为基础调整后得到的索洛口径的余值对于韩国、台湾和香港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均高于50%,同时还探讨了两者余值差异的可能来源以及发展中国家的规律性。

评论人李力行认为张兴武老师从宏观测算方法出发回顾历史,分析了测算领域一些学者方法的优缺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他同时提出为什么不用中国而用韩国为例进行实证说明的疑惑。张兴武指出,现今的中国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经济,所以用韩国更有说服力。

第三个进行报告的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的王安,报告的题目是《地方官员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该文以官员异地交流制度为切入点,探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地方官员结构之间的关系,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地方官员变动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得出结论,官员异地交流制度的实施对地方经济增长存在负效应,平缓了经济增长速度。随后他对此进行解释,本地官员与企业结成关系型契约,而异地交流官员与企业结成市场型契约。二者各有利弊,应该在关系型契约和市场型契约两者的有机匹配之下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评论人李力行认为,首先文章在写作上应该进行结构调整。其次,解决内生性问题需要关注核心变量,而采用联立方程的方法没有解决内生性问题,反而模糊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契约关系的形成,其本身也不一定是外生的,有其成长的环境。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改善。

在同时进行的专题三十的讨论会上,主持人及评论人为山东大学计量经济学教授陈强,共有1位学者对其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告。

参与这次会议的是南华大学讲师刘文君,报告的论文的题目是《开放能够提升中国制造企业的效率吗—基于世界银行投资环境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本文基于世界银行投资环境调查的数据,使用两个步骤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深入探究了开放对中国制造业效率的影响。本文对比开放公司和非开放公司的效率,结果表明在90%的置信水平下,在四至五个子行业中,开放公司比非开放公司更高效。并且研究表明进出口对中国公司的效率具有巨大的积极影响,一个企业的效率与其学习吸收能力呈正相关。最终得出开放能够提升中国制造业效率的结论。

评论人陈强教授认为这篇论文十分优秀。论文所采用的计量方法十分先进,微观数据全面,并且对比了开放国家及非开放国家是多项数据,全面而具体的得出结论。整个论文构建清晰又严谨,思辨深刻。略有瑕疵的是个别句子因果关系不明确,例如外资对中国投资的影响这方面。另外,文中的三个变量数据是分开分析的,陈强老师认为应当将它们放在一个模型内进行分析,从而避免偏差。不过瑕不掩瑜,总的来说这篇论文还是十分优秀的。

到场学者就开放促进中国制造业效率的具体途径提出疑问,刘文君老师细致讲解,并阐述了投资股份比重及外资竞争对于中国制造业的积极影响。在场学生认真聆听,受益匪浅。
                                   
文/郭可立 臧成伟 梁蕾 朱双婧 金程程   责任编辑/高莹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TOP
  • 三日
  • 一周
  • 一月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