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专场综述:劳动、人口经济学

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劳动、人口经济学专场讨论会(分会场一专题十)于2012128日下午14001540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理综楼205教室举行。该场讨论会的主持人和评论人是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的薛欣欣。共有4位作者对其论文进行了报告。

首先进行报告的是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江涛,报告的论文题目是《中国性别结构失衡、搜寻匹配和婚姻推迟:理论与实证》。本文针对中国的婚姻推迟现象,在搜寻匹配框架中,分析性别比率变动对男、女未婚人口比例变动的影响,部分解释当今婚姻推迟现象,进而发现性别比率变动与男性未婚人口比例变化正相关、但与女性未婚人口比例变化负相关,以及男性未婚人口比例同女性未婚人口比例正相关。在实证检验中,使用 1995-2009 年中国省级数据,并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处理内生性,发现性别比与男性未婚人口比例显著正相关、但与女性未婚人口比例显著负相关,从而说明性别比对婚姻市场男、女未婚人口比例具有显著影响。

评论人薛欣欣老师认为男女同质的假设不尽合理,可以把寻访工资纳入分析框架,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经济变量,如对方收入、教育、家庭背景等放入模型中。另外薛老师和在场的学者认为论文在数据的选取上使用中国省级数据有所不妥,选用个体样本的微观数据会更合适。

第二位论文报告者是湘潭大学商学院的刘娜,报告的题目是《非劳动收入的时间福利——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实证》。本文以Becker时间分配理论为基础,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09 年的调查数据全面考察了家庭非劳动收入变化对居民个人家务时间、闲暇时间、工作/务农时间配置的影响,综合测度了中国居民的时间福利水平。结果发现:非劳动收入一致减少了居民家务时间和工作/务农时间,但此时间节约效应没有完全一致地转移到闲暇上。实证分析显示非劳动收入在改善居民时间福利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评论人薛欣欣老师认为计量模型中可以考虑把工资率作为控制变量,因为工资存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由于男性与女性在时间分配问题的差异,薛建议可单做女性的非劳动收入的时间福利研究。另外有学者认为虽然工资会决定劳动时间的选择,但是劳动市场的制度安排影响更大,对于劳动时间,个人没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第三位进行报告的是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钱学超,报告的题目是《人力资本投资、家庭禀赋与中国的社会流动性》。本篇论文提出了一个人力资本投资和家庭禀赋在传输代际社会流动性上是如何起作用的基本理论,并将它应用到中国。通过使用从1989年到2009年来自CHNS的纵向数据,强调居民登记系统(户口系统)这一因素对中国社会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即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和家庭禀赋的代际社会流动性取决于户口,同时得出代际社会分层存在两极分化,农村的社会流动性比城市的社会流动性高,城市中的第二代主要依靠家庭禀赋来改变自身地位而在农村主要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地位等结论。

评论人薛欣欣老师的评论有以下五个方面: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与家庭禀赋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所以在进行回归时不应将两者分开研究;在研究父母的收入对子女收入影响时应将人力资本投资变量加入;在研究城市代际流动性时应考虑人力资本投资和家庭禀赋两个变量;在进行样本统计量描述时应只选择进入回归的样本;回归分析中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最后一位报告者是南开大学经济学系的宁光杰,报告的题目是《中国大城市的工资高吗?来自农村外出劳动力的证据》。文章运用2008年农村外出劳动力的收入数据(RUMIC),运用Probit模型和收入决定模型,分析不同规模城市的工资升水是否存在,并探讨其产生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通过控制住劳动者的可观测能力特征,工资升水并不大,大城市的互动效应和学习效应只部分地得到证明;而进一步考虑劳动者的不可观测能力特征和选择偏差问题,大城市的收入优势不再存在,甚至可能出现收入劣势。

评论人薛欣欣老师认为论文中所使用的工资为名义工资,应转化为可对比工资。在场有学者认为农民工在选择是否到某个城市中去找工作的原因时,并不具有完全信息,现实中并没有体现出农民工的选择过程。

文/蒋宇清 谢红玲 高林彤 梁营营 高燕 刘睿  图/范欣雨  责任编辑/金希晨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TOP
  • 三日
  • 一周
  • 一月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