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第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专场综述:金融学(分会场一第

  第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金融学专场讨论会(分会场一第三场)于2010年11月20日下午14:30至16:30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新校区2号楼210教室举行。该场讨论会的主持人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的黄湃老师,评论人是青岛大学经济学院的刘喜华老师。共有2位作者对其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告。

  首先进行报告的是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杜佳,论文题目是《对推动商业银行压力测试常态化的思考》。本文以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为背景,在对压力测试理论与方法阐述的基础上,分析其难以在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常态化的原因,并结合中国金融发展特点、经济金融数据统计披露特点、模型数据需求等,从强化管理层风险管理革新的理念、建立压力测试报告制度、提高压力测试技术水平和构建符合国情的假设情景分析四个方面,提出推动压力测试常态化的建议。

  主持人黄湃老师对该篇论文予以高度评价,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中国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才开始重视,但直到这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国对商业银行压力测试的常态化仍然缺失。论文选择这一重要问题进行研究,思路清晰,观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国内商业银行具有很大的振奋与启示作用。

  第二位论文报告者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侯晓辉,论文题目是《所有权、市场势力与中国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基于SFA面板数据模型的广义Malmquist指数分析》。论文利用个体效应与非效率项分离的SFA面板数据模型,对2001-2008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指数、技术变化指数与规模效率指数进行估计,进而测算了广义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所有制属性、战略引资与市场势力对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短期内战略引资给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市场集中度与全要素生产率显著负相关,而银行相对市场份额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不显著。

  评论人刘喜华老师认为论文层次分明,视角独特,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创新,研究的数据量很大,把很多因素加入了模型,比较全面。而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方法固然很好,但并没有交代清楚究竟自己的方法好在哪里,可操作性欠佳,因此缺乏说服力;其次作者在指标的选取上,有一些商业银行的关键指标并没有加进去,比如说现在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很多,是否考虑把此指标加进模型里;最后是研究方法最好简单些,因为作者所选用的模型非常复杂,数据处理起来比较麻烦。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TOP
  • 三日
  • 一周
  • 一月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