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第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专场综述:国际经济学(分会场

  第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国际经济学专场讨论会(分会场二第一场)于2010年11月21日上午8:00至10:00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新校区2号楼112教室举行。该场讨论会的主持人是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的柯原老师,评论人是《经济经纬》编辑部的焦军普老师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的孙涛老师。共有5位论文作者对其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告。

  首先进行报告的是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郎金焕,论文题目是《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与长期经济增长》。论文采用经验产业组织度量产品质量的方法,依据1989至2006年美国产品层面进口数据度量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后发现: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系统性低于具有相同收入水平和技术存量的国家。随后文章在存在信贷约束的质量改进型内生增长模型中考虑出口导向型政策的影响:信贷约束使企业部分投资来自上期利润,汇率低估扭曲企业研发决策,出口补贴扭曲企业家自选择。从长期来看,两种机制都降低产品质量升级速度,来自质量改进的内生增长源被压抑。

  首先,焦军普老师指出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三驾马车”,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途径和它的可持续性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对于该篇论文,焦老师对文章的实证研究和数据的搜集处理给予了肯定,但是认为文章忽略了“加工贸易”这一重要因素,如果引入“加工贸易”的影响,文章会更有说服力。

  第二位论文报告者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徐建炜,论文的题目是《金融-制造业分工、比较优势与全球失衡之再考察》。论文首先建立两国理论模型,证明金融-制造业分工与经常账户失衡之间的关系,并认为这是影响全球失衡的长期因素。然后,作者利用OECD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数据构造金融-服务业比较优势指标,重新检验了国际分工与全球失衡之间的关系,发现金融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更容易出现经常账户逆差,而制造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容易出现经常账户顺差。随后的稳健性检验支撑了结论的可靠性。

  焦军普老师首先肯定了文章的规范性,认为论文对问题的分析很详实,结论也符合当前的现实状况。同时指出考察全球的失衡及经常项目的失衡,就不得不研究国际收支的失衡(贸易失衡)和FDI。而中国贸易情况有异于一般情况,并非是顺差一直顺差,逆差一直逆差,这个可能需要关注。

  第三位报告者是云南师范大学的杨永华,论文题目是《国际分割生产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复杂度——基于26个制造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作者首先基于Rodrik (2006) 度量产品复杂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度量行业水平出口复杂度的指标,并对中国26个制造业的出口复杂度进行了度量。其次基于相关的理论对制造业出口复杂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个理论假说。最后根据提出的假说构建计量模型,并使用中国26个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以加工贸易表现的国际分割生产提升了制造业的出口复杂度;物质资本投资对资源或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复杂度的影响较显著,人力资本水平对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出口复杂度的影响较大;而劳动生产率和科技经费投入对出口复杂度的影响不明显。

  焦军普老师肯定了该文选题的创新性,同时指出,“复杂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产品质量,但各国的技术发展水平不一样,“复杂度”也就各不相同;另一方面,人力资本投入、科技投入分析不清晰,如果能引入外生变量“外汇”的因素,效果也许会更好。

  第四位报告者是中央财经大学的孙俊新,论文题目是《出口是否促进了企业生产率的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论文采用2004-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的数据,通过扩展Olley and Pakes(1996)的模型,修正了以往分析中所存在的选择性偏差,运用出口产出比来测算企业的出口,发现出口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不显著。文章证实出口企业有着比国内企业更高的生产率,但是这种生产率优势主要是因为高生产率的企业自发性的选择进入出口市场,而不是因为企业进入出口市场之后显著提高了生产率。作者认为造成出口效应不显著的原因除了中国尚不完善的市场体系外,还与中国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加工环节大都处于劳动密集型而且技术含量不高的水平、加工过程短、增值率不高有关。因此,中国如果减少加工贸易的出口,那么便可以在不影响生产率增长的基础上降低外部需求。

  孙涛老师指出产品的出口是比较优势的必然结果,对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说尚不具备相关的机制,而文中也没有具体的对相关机制加以说明解释,期待作者的进一步研究。

  第五篇论文是《进口种类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1995-2005》,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钱学锋对该论文进行了报告。文章基于贸易品种类增长的福利内涵和Feenstra(1994)开发出的测度进口种类变化的技术方法,利用CEPII BACI 1995-2005年HS-6位数微观国际贸易数据,从种类变化的角度考察了进口贸易影响制造业生产率的精确机制。文章研究发现,进口种类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存在两种不同的效应:大部分上游行业进口种类的增加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进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水平效应)和大部分行业自身进口种类的增加未能有效促进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直接竞争效应失效)。两种效应的影响机制和作用程度的差异取决于进口来源国和行业的技术水平。因此,在出口导向型贸易发展模式面临调整的背景下,中国应有选择性的实施“以进口促出口”的新贸易发展模式。

  孙涛老师首先对作者采用法国的CEPII BACI 1995-2005年HS-6位数微观国际贸易数据给予肯定,也指出论文的两个结论很值得思考。不过对于中国的进口结构应该怎样变化、进口什么、从哪里进口、可行性如何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说明。

  最后,柯原老师对本场报告了相关的总结,期望通过本次报告会能给大家以新的认识、新的提高。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TOP
  • 三日
  • 一周
  • 一月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