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第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专场综述:国际经济学(分会场

  第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国际经济学专场讨论会(分会场一第三场)于2010年11月20日下午14:30至16:30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新校区2号楼113教室举行。该场讨论会的主持人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商学部的冯文荣老师,评论人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处的赵楠老师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李金铠老师。共有5位论文作者对其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报告。

  首先进行报告的是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的谢锐,论文题目是《ECFA的建立与海峡两岸垂直分工模式》。文章通过计算中国大陆加入WTO以来中国大陆出口垂直专业化比率,以及东亚各经济体的中间品和半成品的来料比率及其贡献,发现无论是出口总量上,还是台湾出口到中国大陆的主要产品,其对中国大陆垂直专业化的贡献程度从2002年以来一直在下降,即表明中国大陆不断深化开放并没有促进海峡两岸产业链进一步深化,反而受到此前台湾的“戒急用忍”政策而导致趋势停滞。然而,通过进一步采用GTAP模型模拟中国大陆参与东亚区域贸易自由化各种不同模拟场景,结果揭示,通过ECFA台湾三种参与中国大陆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模式均有利于提高台湾来料对大陆出口垂直专业化的贡献度,有利于台湾走出目前的困境。但是如果中国大陆率先与其他东亚国家实现全面贸易自由化,仍会给两岸产业垂直分工模式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于该篇论文,李金铠老师对论文的贡献做出了很高评价,主要在于文章引入了出口垂直专业化比率的概念,以此展开比较分析了台湾同大陆乃至其它国家的贸易往来,揭示了ECFA对台湾的重要性,主张台湾通过ECFA获得利益。

  第二位论文报告者是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的施柄展,论文题目是《企业异质性、地理距离与中国出口产品价格的空间分布》。新-新贸易理论对企业异质性内涵有两类阐述,一类是企业生产效率(efficiency)的差异性,一类是企业产品品质(quality)的差异性;这意味着不同的出口产品价格(fob价格)空间分布特点,前者认为出口产品价格随着地理距离增加而减少,后者相反。该文利用2007年中国对各国HS92版本六分位出口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结论发现中国出口产品价格随着地理距离增加而减少;这说明中国出口企业实行低价竞销策略;改变中国企业的竞争策略成为中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

  对于这篇论文,李金铠老师首先肯定了文章对新-新贸易理论的新理解,研究结论令人信服。此外文章中的理论模型结构明晰,论证严谨。但是稍有不足的是文章逻辑欠佳,虽然提出了生产效率的概念,但是对什么是生产效率,怎样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对“地理距离”的界定都缺少完备地解释。

  第三位论文报告者是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何欢浪,论文题目是《The Nature of the Evolution of Global Production》。该文拓展了Antras and Helpman(2004)的分析框架,讨论了全球生产发展模式的本质,分析了中国外包、垂直FDI的迅速增长与工资迅速增长的矛盾,以及生产多样化产品的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所起的作用。在理论模型的分析下,得出了如下结论:技术外溢将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但致使外商直接投资趋于减少;在对内直接投资的竞争不是很强烈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增加对内直接投资和外包活动;加工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最有可能得益于中国劳动生产率的上升。

  对于这篇论文,李金铠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该文不仅将战略性的产业浪潮具体到一个企业的机制,而且用多种方式论证了FDI理论中出现的矛盾,即中国外包、垂直FDI的迅速增长与工资水平迅速增长的矛盾。

  第四位论文报告者是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的叶蓁,论文的题目是《动态开放条件下中国资本形成扩张问题的研究——基于全球产品内分工的研究角》。该文认为已有关于中国资本形成扩张问题的研究多囿于一国内部或封闭条件,这可能造成已有研究观点在解释2000 年以来出现的一些新的资本形成特征时具有非一致性,所以该文试图突破已有关于资本形成理论研究的框架,并充分考虑动态开放条件下的一些外部因素对中国资本形成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在影响中国资本形成的诸多因素中,中国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生产活动程度的高低,是一个极为重要而又被现有文献忽视的因素。

  对于这篇文章,赵楠老师认为该文在资本形成理论的两种流派,即内部积累和外部扩张的基础上,对以往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资本形成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不失为一篇优秀的文章。

  第五位论文报告者是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的王华,论文的题目是《国际技术溢出、企业异质性与技术创新:基于中国企业面板数据的研究》。该文将外商直接投资、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国际技术许可同时纳入文章分析框架,充分考虑包括企业所有制类型、行业特征等异质性问题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通过构建Probit随机效应模型控制个体非观测异质性可能带来的估计偏误,该文采用中国1998-2000年1548家企业数据考察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决定机制。不同于大量采用宏观数据的研究结论,该文并没有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证据;相比之下,国际贸易和国际技术许可对中国企业自生能力的培育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外资占比较高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匮乏;而内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扮演着中国经济转型阶段技术创新的主体。

  对于这篇文章,赵楠老师认为该文证实了不同的国际转移方式对创新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为研究开放和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关系提供了理想视角,利用了大量的数据和理论模型,逻辑性强,观点明确。

  最后,冯文荣老师对该讨论会的论文做了总的评论,并对每篇文章提出了应该探讨的问题,论文作者也对相关的问题做出了回应,并感谢点评人给出的相关建议。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TOP
  • 三日
  • 一周
  • 一月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