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第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专场综述:宏观经济学(分会场

  第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宏观经济学专场讨论会(分会场二第一场)于2010年11月21日上午8:00至10:00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新校区2号楼206教室举行。该会场的主持人是北京工商大学的胡俞越老师,评论人是上海财经大学的李哲老师和厦门大学财政系的邓明老师。相关领域的六篇文章的作者分别进行了报告。

  首先为大家做报告的是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的韩青,论文题目是《中国宏观经济时序的平稳性再考察——内生突变与平滑转换》。文章用傅立叶级数逼近的方法拟合含有结构变化的序列,与先前研究不同的是在处理突变方式上把对突变位置和突变方式的估计转化为恰当频率的选择问题。对中国15个代表性宏观时序的考察说明只有股票价格、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有充分的理由被认为是单位根过程的实现,而其他变量——包括实际GDP和进出口——被视为平滑转换的趋势平稳过程更为合适。这意味着排除掉平滑转变的结构变动后,中国的经济周期确实是围绕在确定性趋势上的波动,具有较长持续性效应的冲击不是整个噪声扰动,而仅是造成结构变化的历史事件。在政策内涵上,该文的结论支持了由政府主导的意在改善基本面的大型冲击是有可能在平衡增长路径上发挥积极作用的观点。

  李哲老师认为该文有一定创新,但对其模型的预测效果提出质疑,同时指出,过去政府对经济运行起较大作用,未来十年市场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模型能否照顾这一事实值得思考。

  接着报告的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林仁文,论文题目是《我国总量生产函数的贝叶斯估计——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视角》。文章把要素利用率的微观行为引入企业生产,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利用贝叶斯方法估计了我国的总量生产函数,并研究了1978-2007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结果表明:1.在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下,劳动的产出弹性约为0.55,高于传统文献中的估计值;2.通过将TFP分解为长期增长和短期波动两部分后发现:(a)资本积累和TFP是1978-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两者地位相同,总共解释了平均增长的87%;(b)忽略要素利用率的内生行为,会导致传统定义的TFP明显高估中性技术冲击对于经济波动的贡献。

  邓明老师指出不用直接数据K、L, 而采用间接数据I、C, 这样估计总量生产函数值得商榷,但认同这种方法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有创新性。邓明老师还指出如果文章再估计出一些其他的重要参数,这样会使文章更完美些。在座的一些老师也对此文很感兴趣。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叶光很欣赏此文;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汪伟指出很多研究表明K的份额在0.4到0.5之间,这样看来L的份额为0.55看来估算的很不错。

  第三位进行报告的是西南财经大学的杨恩,论文题目是《银行规模、成本效率与货币政策有效性》。文章认为,银行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方法之一,对货币政策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然而,银行成本效率高低是否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有显著影响,仍是一个还未解决的问题。该文采用随机前沿方法对我国银行业成本效率进了估计,并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个角度研究了银行成本效率高低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成本效率越高的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越敏感。

  李哲老师肯定了论文的价值,但认为贷款的成本效率的研究方面有待商榷,只算基础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其他因素未予考虑可能不够妥当。

  第四位进行报告的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的叶光,论文题目是《中国GDP的趋势循环分解及其政策含义》。该文根据中国GDP的数据特征和不同模型的关系设定UC模型结构,使用1992-2010年的季度数据对实际GDP的趋势成分和循环成分进行估计,考察实证结果的政策含义。结果表明:(1)2000年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随机冲击对中国经济长期趋势的正向推动不断加大,自然灾害对长期趋势的影响有限,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非常严重;(2)经济波动的正负交替频繁且周期性特征不明显,波动幅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7年后有所加剧;(3)2009年第1季度后产出缺口快速回复,波动幅度趋于平缓,表现出回暖迹象。未来要加强创新支持力度和政策持续性,减轻金融危机对经济的持久性冲击;注重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弱来自国际市场的需求冲击。

  李哲老师很赞赏该文的思路,认为研究周期性的经济问题用趋势循环分解来估计很不错。在座的老师们也就GDP的统计问题作了讨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学院的刘定平指出支出法和收入法等方法理论上应得出同样的结果,只可能存在统计误差。

  第五位进行报告的是上海财经大学的汪伟,论文题目是《收入不平等、目标性消费与中国高储蓄:理论与实证》。文章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得出以下结论:在高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具有相同的时间偏好和习惯强度的情形下,基于收入不平等对目标性消费的强化效应,中低收入者较高收入者有更高的储蓄率;收入不平等程度越高,中低收入者在经济中的比重越高,消费习惯越强,经济中的总储蓄率越高。消费不足、储蓄率过高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一直是中国经济的症结,而该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认为日益扭曲的收入分配格局可能正是其内在原因。要破解中国经济的困局,需要从调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入手,加大对中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并建立和完善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这也是缓解当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邓明老师赞赏该论文的选题,认为这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对论文的结论的现实意义也表示了肯定;同时邓老师对论文的研究方法也十分赞赏,并对具体的模型方法问题与汪伟进行了探讨。

  第六位进行报告的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梁斌,论文题目是《中国房地产价格与货币政策选择分析》。文章基于贝叶斯估计引入房地产部门构造一个包括房地产生产和消费的DSGE模型, 比较贷款利率和首付约束政策,研究众多宏观经济冲击中造成中国房地产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讨论中国的最优货币政策选择问题。通过方差分解,作者发现,在众多宏观冲击中,房地产的供给冲击解释了大部分中国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其次是房地产偏好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最后,该文证明了温和地对房地产价格波动进行反应是中国的最优货币政策,可以降低通货膨胀和总产出的波动,从而最大化社会总福利。

  邓明老师指出处理DSGE模型,有的用校准方法,有的用贝叶斯估计方法,是不是过于主观?还提出了从社会系统的角度讲,房价最低不见得就是福利最大化。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TOP
  • 三日
  • 一周
  • 一月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