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宏观经济学专场综述(分会场一第一场)

 

  第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宏观经济学专场讨论会(分会场一第一场)于2010年11月20日下午14:30至16:30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新校区2号楼206教室举行。该会场的主持人是北京工商大学的胡俞越老师,评论人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李仲飞老师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的齐天翔老师。相关领域的六篇文章的作者分别进行了报告。

  首先为大家做报告的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郭新强,论文题目是《居民消费,最优税率和中国财政支持政策——基于政府支出生产性的内生增长框架》。该文使用生产性政府支出的内生增长模型,从存量和流量两个方面考察政府支出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得出的结论是:政府支出的生产性对人均消费增长速度具有正效应;提高政府投资性支出比重将挤出居民总消费,而提高政府服务性支出比重将挤入居民总消费;政府税率对居民消费具有驼峰效应,存在实现居民消费增长速度、居民总消费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税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的齐天翔对此文进行了点评。他指出该文在从理论上澄清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效应具有创新意义,在实践上对政府财政政策决策也具有参考意义。评论人认为该文的研究为以后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位报告人是北京工商大学的周清杰,论文题目是《生产者价格指数能引导消费者价格指数吗——基于我国生产者价格指数“身份”谜局的分析》。该文认为我国学术界对CPI和PPI之间的传导关系存在很大的争议,深层原因是基本概念内涵模糊,通过国内外分析研究和实证验证,指出我国的生产者价格指数应采用中国人民银行编制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而非统计局编制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MG。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李仲飞对此文进行了评价。他认为该文选题很有新意,文章逻辑性很强,层层递进,指出如果论文增加CGPI对CPI的预测能力,内容将会更加丰满。另外评论人提出两点疑问:一是作者认为PPIMG和CPI不存在显著协整关系,把此结果与贺文(2008)和徐文的结论差异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样本量的增大是否合适?二是文章结论CPI对PPIMG不存在反向传递与大家通常直觉不符。

  第三位进行报告的是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的张亮亮,论文题目是《不确定性下农村家庭非耐用品消费的“习惯形成”检验——基于食品消费面板数据的研究》。该文重点研究了习惯形成对不确定性下农村家庭非耐用品消费的影响,是首次利用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家庭水平数据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中的习惯形成进行研究。作者得出以下结论:农村家庭在总消费支出中不存在习惯特征,在非耐用品消费支出上存在“习惯形成”特征;农村家庭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但是“习惯”因素对非耐用品消费的边际影响比不确定性要大得多;越富有的家庭,其习惯形成特征就越强,储蓄倾向也越高,但预防性储蓄动机越弱,从习惯形成理论的角度支持了收入分配不均导致消费率低的解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齐天翔肯定了论文的研究价值,提出了中国特别是中国农村的消费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文的研究领域与该社会热点问题很一致。但指出文章中提到的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减少预防性储蓄的作用值得商榷。

  第四位进行报告的是西安交通大学的李德昌,论文题目是《理性信息人假设基础上的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化发展》。文章研究了势科学、群理论及其普适性,并研究其在经济学领域的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化发展方面的应用。作者运用很多我们熟悉的现象,从多个角度说明了“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的势运行机制,并提出了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营造信息势,提高城市发展的路径,提高沿海城市的竞争力,营造全球化竞争的信息势,是推动中国发展的路径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齐天翔评论指出该研究令人耳目一新,是正统经济学中很少见到的方法,并指出目前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科学已经成为经济学在内的很多学科的前沿,该论文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复杂的经济科学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第五位进行报告的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刘方,论文题目是《流动性约束下的中国消费波动》。该文通过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内生的流动性约束,探讨其对中国消费波动的影响。该文指出,在中国数据基础上校准的流动性约束模型意味着中国消费者流动性约束束紧的概率很低,内生的流动性约束对解释中国消费波动基本没有贡献,流动性约束的引入反而降低了模拟的消费波动标准差。作者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中国消费波动较大与中国存在的流动性约束关系不大的结论。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李仲飞对此文进行了评价。他认为该文尝试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框架内引入流动性约束,并利用“分界点”方法求解,研究方法比较新。评论人提出对文中λt(i)参数进行经济解释的建议,对其中不等式约束的运用提出异议。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汪伟对其运用WEN(2009)文中模型表示赞赏并解释其使用不等式约束而非等式约束是正确的。

  第六位进行报告的是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潘丽君,论文题目是《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该文首先指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然后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特点、在国际上同等水平发展中国家中所处的位置、改革开放对其影响及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阶段性因素;二是政府对于市场的管制行为;三是市场机制的非均衡性。文章提出促进就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李仲飞对此文进行了评价。他首先指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如何缩小这一差距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肯定作者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次评论人认为用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标有些欠妥,另外认为该文文献综述部分只是简单归类,缺乏对文献的评论,文章部分内容有些瑕疵,应更仔细认真修改。

  为体现中国经济学年会“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的主题,主持人胡俞越鼓励大家对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做一定分析研究,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宏观经济将会进入次高速增长期,这段时期中国会从重视GDP数量向提高GDP质量转变,进入转型时期,实现五个替代,其中的重点是城市化替代工业化。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也就报告者的文章分别与文章作者进行了交流。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TOP
  • 三日
  • 一周
  • 一月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