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巫和懋教授接受CEN采访录

CEN记者: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在逐步加强经济学博士项目,面对国外培养的学术训练更为系统扎实的海归博士,您觉得本土培养的经济学博士可能有哪些优势?他们的研究可能有哪些突破口?

巫和懋教授:国内培养自己的博士现在是一个趋势,我们过去几年看到海外归来的一些博士也有一些弱点,比如对国内的经济情况不是特别了解,回来之后研究不能马上上手,国外研究又没办法进行下去,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或者有一段调整的过程。只有给予足够的训练,打好基础,国内培养的博士在这方面会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会更加了解国内的情况,研究可以从博士论文开始一直延续下去,从而可能有好的发展势头。

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为例,自从CCER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博士项目,最近几年我们在博士招生上招收直博生,对每位同学精心培养,并不断加强基础课程与各领域课程的设置以及加强英文训练、资助博士生出国交流等,帮助他们了解国外的研究前沿。中心最近几年培养的博士生就业去向越来越好,一直处于进步之中,很多博士生去了很好的高校任教,有些毕业生甚至拿到了的海归待遇职位,这说明他们跟国外培养的海归相比并不逊色。另外,前年一位毕业生孙希芳去了首尔国立大学任教,去年一位毕业生熊奕去了IMF总部工作,而很多美国一流大学的博士毕业生都很难拿到IMF总部的职位。很多博士生论文发表在国内顶尖期刊和国际学术期刊上,这说明我们培养的博士已经开始具有国际竞争力。

CEN记者:我们很多同学在研究过程中,都觉得做理论比做实证更难。我们建立的模型会经常不被老师或同学认可,会经常遭遇到譬如模型假设、与现实的关联等等攻击。巫老师您是在微观经济理论方面有出色研究,能不能给做理论研究的同学一些建议?

巫和懋教授:这个问题是很重要但也是很难回答的问题。我以前在课堂上经常跟同学讲抽离、推导和诠释三个步骤。推导一般不成问题,难的是抽离和诠释。推理是science,得到是若A则B的结果,而抽离是要抽出最重要的元素作为A,前提不同结果就不同,就是不同的理论模型,所以抽离牵涉到作者的主观选取。抽离和诠释是art,既然是art,所以很难说有什么诀窍。这跟你学画画一样,要在临摹上面多下功夫。要多看好的文章是怎么抽离,怎么诠释社会现象的。我过去做一些模型,也会经历一些痛苦的阶段,这会萦绕在你胸中,有时候是很彷徨。所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不断地想,要生活在自己模型中间,想象你自己就是模型中的那个agent,一定要进入那个世界,想象agent会怎么想。这时候一定不要急着要结果,要慢慢地想,等到最后心里想透的时候,不是那么痛苦的时候,文章就差不多写完了。

以我与林毅夫、邢亦青合作的刚刚发表在《经济研究》上的论文为例,这是一篇关于“潮涌现象”的论文,“潮涌现象”做为中国的特有现象,是林老师在2006年首先提出来的,到2007年出来一个没有数学模型的文字稿,发到了《经济研究》上。那时候CCER发展组组会也开始对“潮涌现象”不断讨论,有些同学把潮涌现象用“羊群行为”的模型解释出来,林老师看了之后说“很不错”,但“不是我心目中的”。后来我与林老师、邢亦青讨论,过程得到林老师认可。我不是说我们写的文章就是林老师“心目中的”,但至少他愿意跟我们合作写这篇文章。我们这个模型强调个人是理性的,但是环境存在信息不完美,我们提出来参与者对厂商数目无法确定,这样参与者数目不确定的博弈可以部分解释“潮涌现象”的产生。但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因素。就如周其仁老师说的,所有制结构也是一个因素,在所有制混杂的产业,潮涌现象更加显著,而在完全私有化的产业则很少看到。这些因素可以再逐步加入到理论模型中,使它更接近现实。

举这个例子是说明,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先把它的基本逻辑转化成话语和文字,然后再把它写成一个严谨的模型。但只有文字的逻辑链条还是不够的,它对具体作用过程无法深入刻画。数学模型就可以把一些条件说清楚,把作用力非常清楚地推导出来,而这些作用力单纯做empirical研究也是看不够清楚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研究理论,理论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

记者:马光荣   此文已经巫和懋教授本人审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TOP
  • 三日
  • 一周
  • 一月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