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区域经济学(分会场二)专场讨论会综述

第九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区域经济学专场讨论会(二)于2009年12月13日上午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506教室举行,相关领域的3篇文章的作者分别进行了报告。本场讨论会的主持人是来自浙江台州市打私和海防口岸办主任梁雄军老师,评论员分别是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吴玉鸣老师和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皮建才老师。

第一位报告论文是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皮建才老师,他的论文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理论分析》,文章主要分析了中国式分权体制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在分析的过程中把协调分成了自发的古诺协调、以某个地区为中心的协调和以中央政府为中心的协调三种情形。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当协调对两个地区中的至少一个地区非常重要时,采用以中央政府为中心的协调才是最优的;只有当协调对两个地区中的任何一个地区都不是很重要时,采用自发的古诺协调才是最优的;不管在什么情形下,采用以某个地区为中心的协调都不是最优的。
评论人吴玉鸣对文章进行了点评,认为第1、2点结论非常重要,和中国经济实际紧密结合,并对文章中的参数的假设提出了疑问,报告人对此作出了回答。

第二位报告的论文是来自南开大学张松林的《中国城市化滞后成因及其化解: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文章构建了一个新兴古典城市化模型,对中国城市化滞后进行解释,并演绎出其化解逻辑。研究表明,关于农民工的政策一直停留在管理农民工流动上,结果导致“亦工亦农”(部分分工)的农民工长期不能向“全职非农”(完全分工)的市民转变。而农民工流动使城市分工体系较之以前更高级,从而促进工业化。这种状态一直存在就意味着长期只有工业化,却无城市化,最终必然造成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即城市化滞后。如使这种状态改变,从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就需完善有关农民工的政策,并落实之。
两位评论人对文章作出了评论,皮建才老师说:这篇理论性研究的文章使用了杨小凯老师的模型基础进行了发展,但是希望文章能够进一步明确部分分工是城市化的结果还是原因,以及希望作者能够以命题的形式来突出重点。

最后一篇论文是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陈晓玲的《中国地区经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实证研究:1985-2007》,文章对1985-2007年我国省区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东部少数省市的比较优势行业实现了动态升级,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较优势行业没有发生变化,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密集型行业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发展呈现“极化”现象,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发展兼具专业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通过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认为,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行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传统要素禀赋,如自然资源、劳动、资本,东部地区比较优势行业还依赖于后天要素禀赋,如人力资本、规模经济;中西部地区需要加快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为个别地区发展起来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后盾和持续发展的动力。
两位评论人和在座听众对论文进行了热烈的评论,认为作者在数据收集上、建模上都做了充足的工作,并且得到的结论与经济现实息息相关,并建议作者在下次研究的时候可以除了使用“区位熵”还可以尝试使用其他的经济指标。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TOP
  • 三日
  • 一周
  • 一月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