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第八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专场综述:管理经济学(二)

  第八届中国经济学年会管理经济学专场讨论会(二)于2008年11月15日下午在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举行。本场讨论会的主席是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肖建忠教授,评论人是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的金永红教授和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魏光兴教授。共有5位作者就他们的论文做了报告。

  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管理学博士后、经济学博士陈柳教授,他的论文题目是《转型期的员工离职创业行为与家族制企业》。现有关于家族企业形成原因的研究,基本都是从文化、观念、习俗这些社会资本元素出发,本文则试图从转型制度特征下员工离职创业的角度对当代中国家族企业的形成进行一个新的解释。企业的核心员工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载体,本文认为,在经济转型时期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相对薄弱、社会创业壁垒逐步降低、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处于初级阶段等制度因素的背景下,为了防范企业核心员工离职创业导致在同一行业内形成新的竞争,在位企业往往会采取家族性治理的方式。

  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民营企业普遍实行家族管理是有其合理性的,这种合理性主要是体现在当前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保护相对薄弱、社会倡导创业氛围、职业经理人市场尚不完善等制度特征下,员工带走企业的隐性知识和商业秘密跳槽或创业与老板竞争,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市场竞争形式。企业竞争力是凝结在人力资本型员工之中的,一旦员工出走创立新企业,对原企业来说,员工掌握的商业秘密不仅可能随之流失,而且将成为与之竞争的最有力武器。家族制企业从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规避这一风险的手段。

  第二位报告人是俞俊利,来自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会计研究院。他的论文题目是《附加信息的市场反应:信号传递还是市场反馈?》。本文从财务预测信息出发,借助回归分析验证附加(显、隐性)信息的市场反应,在超额累积换手率辅助下,对是否具有信号传递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检验和解释。在发现附加信息会产生市场反应后提出两个替代假说来解释这一反应。第一个假说是信号传递假说,认为具有信息优势的内部人为防止市场失灵,传递信号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第二个替代假说是市场反馈假说,认为信息发布后市场反馈能重新对企业进行估值。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验证了两个结论:其一,证明了超额累积收益与附加(显性)信息存在显著相关,而对隐形信息并不明显。其二,由于中国市场特有的制度背景,两个替代假说虽然无法完全兼容,也没有绝对排斥。信息公告前市场反馈明显,但信号传递假说具有比较优势,明显优于微弱支持的市场反馈假说。

  第三位报告人是来自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王洁,他的论文题目是《战略供应商多任务投入的收入共享激励机制设计》。论文从OBM企业的实践和现有文献出发,指出OBM企业与其战略供应商之间具有战略供应商投入影响OBM企业收入、双方都承担收入不确定的风险以及合作中信息不对称的特征,基于这些特征建立了供应链中战略供应商单任务投入的收入共享激励机制,单任务激励机制的研究结果与经典文献类似,战略供应商对单一任务的投入等于OBM企业提供的边际激励系数。接着论文在单任务激励机制基础上加入了与现有任务在投入成本、不确定性收入两方面都具有相关性的第二个任务,从而建立了供应链中战略供应商多任务投入的收入共享激励机制。多任务激励机制中战略供应商的投入不再等于OBM企业的边际激励系数,而与OBM企业对另一相关任务的边际激励系数、两任务投入成本的相关系数及两任务不确定性收入的协方差密切联系。最后论文通过算例仿真验证了模型的结果,说明了考虑任务间相关性的多任务激励机制的供应链整体绩效要显著高于单任务机制机制。

  接下来,来自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王洁又为我们讲解了《基于跨期约束的供应链动态质量激励机制设计》。针对供应链质量问题频发的现状,本文运用静态质量模型揭示了供应商质量投入动机不足的原因,并提出基于跨期约束的供应链动态质量激励机制。研究表明:在跨期约束的供应链动态质量激励模型中,博弈末期的双方最优决策与静态模型一致,即供应商的质量投入水平等于零售商对供应商的转移支付系数,而博弈第一阶段的供应商质量投入水平将大于零售商对供应商的转移支付系数,从而实现了零售商对供应商质量投入的有效激励。最后通过算例仿真验证了当零售商与供应商的绝对风险规避系数、随机冲击的波动增大时,基于跨期约束的动态质量激励模型的供应链总效用要明显高于静态模型,实现了供应链总体绩效的帕累托改进。

  最后一个报告人是来自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的连玉君博士。他的论文题目是《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静态权衡还是动态权衡?——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本文检验了静态权衡理论和动态权衡理论对中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的解释能力。它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针对448 家中国上市公司在1998-2006 年样本区间的实证分析表明:与静态权衡理论的预期一致,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目标现金持有水平,平均调整半周期约为1.42 年。这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行为具有较强的理性,公司会在现金持有的成本和收益间权衡,以确定一个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持有水平。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调整成本的存在和风险态度的差异使上市公司的调整行为表现出区间效应和非对称特征,这与动态权衡理论是一致的。具体而言:(1)调整成本的存在使上市公司倾向于维持一个目标调整区间,而非静态权衡理论所预期的特定目标值。在目标区间内,调整速度较慢,而在此区间外,调整速度明显加快。(2)调整过程具有非对称特征,表现为当公司大幅下偏于目标现金持有水平时,调整速度较快,而大幅上偏时则调整较慢。这意味着公司对不同偏离状态的风险态度是不同的。因为过低的现金持有水平会导致财务风险迅速增加以至于使公司陷入财务危机,而过高的现金持有则只会降低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或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代理问题。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虽然目前的破产清算机制尚不完善,但随着市场透明度的增加,上市公司的风险意识也在逐渐增强。

  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肖建忠教授对该场讨论做了一个总结。他首先感谢各位作者充分的准备,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头脑风暴。然后他对这五篇论文做出点评,几位作者的论文都是和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密切相关的,除了理论研究之外,还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研究之后,怎么把一些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当中,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很多研究都是以西方国家为背景,包括一些理论模型,但如果要应用这些模型来说明中国的问题,就要调整模型的假设,考虑模型的适用性。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