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白重恩:中国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和二次分配

  第八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于15日晚7:30~9:30在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105报告厅召开了院长论坛。论坛由重庆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刘星教授主持。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教授首先发言,以下是发言实录(根据现场速记内容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今天下午参加一个小组讨论,大家都十分关心明年的GDP会怎么样,是否会见底,是否会增长。我本人非常乐观,明年GDP会增长25%。因为我们有一半时间在开会,因为国际金融危机,我们的会议又增加了一半,所以50%乘以50%,所以正好是25%,这些会议都非常有意义。

  我今天给大家讲的是我的博士生做的论文。在他做论文过程中,我给过一些指导,但主要研究工作都是他自己做的。这个研究主要是讲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得不跳过很多的内容,请大家原谅。

  首先给大家看一下基本的数据。近十年来,关于我国的要素分配,有一个有差不多所有人都接受的结论,那就是要素分配向资本倾斜,劳动收入占GDP的份额在大大降低。为什么我们关心收入中的劳动收入所占的比例呢?一方面就是我们在乎收入分配,比如说基尼系数,而要素分配是与基尼系数有关系的。由于劳动禀赋是分配得比较均匀的,每个人只有24小时,但资本分配不是很均匀。所以说如果劳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比较大,相对来说,整体的收入分配就会比较平均。鉴于此,如果我们想理解为什么我国近些年来基尼系数会增加,研究一下要素分配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这个研究考虑的是,上面提到的这个劳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这个问题是否到底存在?我们都关心这个问题,觉得是一件大事,那么这件事到底有多大?在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研究的结果。

  请大家看PPT。在这张图(PPT)中每年有三个颜色,最底端的颜色部分代表劳动收入,中间的颜色部分代表资本收入,最上端的颜色部分代表生产过程中税收的净值。我们可以看到,历年来,税收占总收入部分的比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底端的劳动收入部分,从1995年开始,基本上有比较稳定的下降,而且在2003、2004年之间有比较大的下降。再看另外一张图,在这里我们把税收收入剔出掉。可以看到,截至2006年,劳动收入占GDP的比例在稳定下降,1995年是59.1%,到2006年只有47.31%,也就是降了10多个百分点。在短短十来年时间,劳动收入占GDP的比例降了这么大的比例。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它无疑是一件大事。但现在的问题是,它是否是真的?

  更进一步,劳动收入占比从1995-2004年之间高达10.73个百分点的下降,为什么?由于时间特别紧,我将只报告结果,而不涉及太多的过程。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1995-2004年期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10.73个百分点中,其中有5.48个百分点是在1995-2003年期间下降的,而2003-2004年短短一年的时间,该占比值就降了2.5个百分点。这一下降占据了十年当中总比值下降总额的48.9%。

  首先,我们要问,为什么2003-2004年之间会有这么大的下降?大家想一想,2004年发生了什么事。我听到有人讲发生了经济普查。经济普查对这个比值的影响在哪里呢?我们说,普查以后,我们的数据统计口径有所变化。比如说由于劳动局对劳动收入的统计口径做了改变,本来个体企业所有的收入都算作劳动收入,2004年经济普查以后,个体收入这部分就全部算成了资本收入。所以很大一部分收入本来在统计中算作劳动收入的,结果经济普查以后,因为统计口径的改变,就算成了资本收入。这一项就使得劳动收入的比例下降了。那么统计口径的改变造成的影响是多大呢?这方面,通过仔细分析2004年经济普查的数据,我们做了比较仔细的工作。

  另外一个比较复杂的因素是农业。本来农业的收入就是农场的收入。在经济普查以前,有一些农业的收入是算成资本收入的,但后普查以后全部算成了劳动收入,这是与刚才个体经济收入计算的情况是反过来的。所以要研究2003-2004年间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真实情况,就得对以上两方面的因素加以调整。我的博士生通过很仔细的研究工作发现,统计方法改变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2003-2004年这一年间,统计口径的改变另劳动收入占比多下降了6.24%。所以,如果统计口径没有改变的话,这一年当中,劳动收入占GDP的比例不仅不是下降的,反而是上升的。刚才说的10.73个百分点当中有4.89是这一年中发生的,这完全是由于统计口径改变的原因。所以它不是真实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再看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另外一半是什么因素造成的。请大家仔细地分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来看一下劳动收入占GDP的比例。最上面的是农业部门劳动收入占比,该值达到90%左右,可见绝大部分农业收入都算作了劳动收入。中间的是建筑业,70%左右。位于建筑业下面的是第三产业和工业。我们可以看到,第三产业劳动收入占比是比较稳定的一个行业,在40%多。工业部门的劳动收入占比开始是有所增加,中间阶段比较稳定,而最近几年逐年呈现减少趋势。

  我们说,农业中劳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是80%-90%,这是非常高的,由此可见我们把农户所有收入都算作是劳动收入。大家可能感觉这是应该的,农民收入都是劳动收入。但我要说,这里我们没有考虑地租的影响,而土地在农业生产中又是一个重要的要素。由于地租不应该是劳动收入,所以我们计算农业劳动收入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地租的因素而造成劳动收入的高比例。起码按照我们的统计方式来看是这样的。

  我们再来看结构的变化。左边这个图中是以上这四个部门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最下面是建筑业,可以看到它基本上是平的。中间的黄颜色所代表的是第三产业,我们可以看到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是在稳定上升。最近几年第三产业没有上升,稍微有一点下降,但在过去这些年的过程中,大的趋势是第三产业增值占GDP的比例在上升。而蓝色代表的农业和第三产业相反,由百分之三十多下降到百分之十几。如果我们通过各部门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权重,来计算加权的劳动收入占比比值,我们看到的是,农业部门权重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权重不断增加。由于上面提到而农业劳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是远远高于第三产业的比例,那么我们在计算加权平均的过程时,当大数的权重(农业部门)在减小,小数权重(第三产业)在增加的时候,总的平均值是在减少的,这是很自然的过程。所以,由于我们经济结构的改变,由于农业部门规模的相对减小和第三产业的相对增加,就会造成劳动收入占总体收入比例的下降。

  那么,我们要问,这种经济结构变化而导致的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到底有多重要呢?又回到刚才这张表,在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结构转型带来的影响大概解释了3.36个百分点的劳动收入比例下降。除了刚才统计口径改变解释了2003-2004年的变化以外,从1995-2003年的劳动收入变化是5.84个百分点,其中3.36个百分点,就是接近60%是结构转型带来的。

  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人们都说劳动话语权越来越弱了,从而他们在分享经济利润的时候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所以劳动收入占GDP比例的下降。我们的研究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造成劳动收入份额减少这种结果的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结构转型造成的。而结构转型不代表劳动力的话语权减少了。

  我觉得我们以上的分析得出了很重要的结论,就是劳动收入占GDP的比例,除了统计口径改变以外,第二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经济的结构转型本身造成的。

  在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中还剩下2.12个百分点预待解释。我们说,这是几个行业部门之内劳动份额的降低所造成的。经过仔细的分析,发现这里面主要是工业部门劳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在下降,带来总比例下降是近2.12个百分点。我们的研究将要对这部分也作出解释。尽管这部分最小,但也是解释起来最困难的。为什么工业劳动收入在1995-2003年之间是下降的?

  寻求这一解释时,我们采用了比较多的技术手段。首先我们建立了一个模型,力求先在理论上分析劳动收入占GDP的比例应该取决哪些因素。我们假定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特征,存在生产技术进步(它会提高各种要素的生产力),同时,我们还允许资本要素生产力的提高,而且提高的速度可以不一样。企业目标是选择最佳的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我们通过这个模型从理论上得出了劳动收入占GDP的比例。这样,我们可以在理论上知道劳动收入占GDP的比例会受什么样的影响。然后我们通过获取统计局每年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进行调查的数据,算出每个企业中劳动收入占企业增加值的比例,再用这些企业数据来解释为什么劳动收入在变化。数据的处理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这里我简单给大家谈一下结果。我们的研究发现,以上所说的2.12个的劳动收入变化百分点中很大部分是国有企业改制的结果。原因如下:国有企业改制以前,企业中有一些冗余员工,尽管他们劳动边际生产率可能为零,甚至是负的,但他们还在企业中获取收入(尽管收入可能比较低),但这样也增加了劳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这种现象逐渐减少。这点分析很大程度解释了,为什么工业企业在1995-2003年中,劳动收入占GDP的比例降低了。这其中,有30%是由于垄断程度造成的,只有10%,就是0.16个百分点是其他的原因。

  大家有一个很自然的想法,跟资本相比,当劳动变得更便宜以后,劳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就会下降。其实不一定是这样子的。如果劳动和资本之间有替代,而且要素替代弹性正好是1,那么劳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和要素相对价格是没有关系的。当劳动价格增加1%的时候,企业的最优决策就是少用1%的劳动力,这时候两边一抵消,劳动收入占比就不会改变。我们在研究中也对要素替代弹性做了估计。估计结果果然发现,相对价格的变化对劳动收入占GDP的比例基本上没有影响,如果有影响也是很小的。

  我们的研究还得到了一些其他的结果,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就不加以一一介绍了。   

  我们研究结果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从1995-2004年之间,劳动收入占GDP的比例降了10.73个百分点,其中,50%是由于统计口径造成的,大概30%左右是由于结构转型造成的,剩下的是国有企业改制和垄断的程度变化造成的,丝毫没有证据表明这个变化是由于劳动力的话语权减少所造成的。除掉垄断程度的增加以外,其他的方面,像结构转型和国有企业改制都在某些程度上而言是正面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我们就不应该采取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来人为的干预劳动力市场,希望通过干预增加劳动收入的比例。因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市场失灵,所以就不应该对它进行干预。这是我们得到的主要结果。当然,我们还做了一些关于二次分配的分析,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讲了。谢谢。

观众提问:

  提问:谢谢白教授,我这边有一个问题,刚才您提到了关于劳资在国民收入中分配的问题,您说到了是正面的问题,我们的理解,要素分配的变化是帕累托?

  白重恩:应该可以这样说,我没有说这个变化是正面的,我是说变化后面没有发现负面的因素,确实变化的因素都是正面的,比如说刚才说的结构转型,显然是正面的发展。我给你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在农村,一个农民年收入是2000元,这全部算成劳动收入,对于农民来说,100%是劳动收入。但他进城以后,突然生产力增加到4000元,但这4000元中,其中有1000元被资本拿走了,自己只拿了3000元的收入,这样劳动收入的比例就从100%降到75%,这是正面的发展还是负面发展,这是一个价值判断,像你刚才说的,帕累托的改进,怎么样判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

  提问:刚才白老师说到2004年统计口径的问题,我看了国家统计局的流量表,正好是2004年,但反映出来的劳资下降比例很大?

  白重恩:确实在下降,其中有一部分下降是结构转型造成的,这部分我们没有办法用其他办法解释,资金流量表确实是调了口径,我们后来也发现,资金流量表可能调得有一定的问题,就发现那里面也是有跳跃,用资金流量表算的劳动收入占GDP的比例仍然有跳跃,我们觉得经济应该是平缓变化的,不应该有太大的跳跃。所以,后来我们也对资金流量表做了调整,基本结论也没有改变。

  提问:另外,我们国家的劳动收入含义是非常广的,怎么样界定,在统计上很困难,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税收占GDP的比重,最近十年来,税收占GDP的比重有很显著的上升。另外一方面推测,劳动收入占GDP比重是在下降的。

  白重恩:我只说统计口径改变只解释了50%,另外还有5个百分点是结构转型造成的,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本来农民收入2000元,全部是劳动收入。进城以后,生产4000元,3000元自己拿,其中1000元给了资本,其中100%的劳动收入降成了75%,确实在降,我觉得这不是市场出了问题而造成的,而是需要发生这种结构转型,在结构转型中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们不否认劳动收入比例在下降,10年下降5个百分点也是一个巨大的下降,只不过我们说它的主要原因是结构转型造成的。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