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第七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讨论专场:农业经济学Ⅱ

2007年12月16日08:00~10:00,第七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讨论专场农业经济学II于北大深圳研究生院c栋302进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峰教授主持讨论。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王冀宁、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孙香玉、台州市打击走私与海防口岸管理办公室梁雄军、沈阳农业大学李旻先后做了报告。全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本场评论人: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邓启明;深圳大学经济学院谢圣远;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罗清和  

第一篇 认知偏差、行为偏差、外部性约束与农户贷款困境(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王冀宁)

以往的研究认为: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服务的缺位等外部性约束(external constraints)是农户贷款困境的主因。但是。农户对于贷款的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在贷款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偏差(behavior bias)是否也是制约农户贷款困境的重要因素?金融机构的外部性约束、农户自身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是否交织影响、导致困境愈陷愈深?本文通过对716户农民贷款调查问卷数据的实证研究,建立SEM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金融机构的外部性约束、农户自身的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和农户贷款困境的相互影响关系,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评论人提问作者在做调查问卷的时候是用什么变量表示问卷中的项目?什么模型?作者回答所用的是逻辑变量,非描述的变量,离散变量。评论人针对自己对于浙江省农村情况的调查,提议不能仅仅用t检验来检查哪些因素影响贷款的获得。而且提出logit方程不能处理多个变量的复杂关系。作者回答将进一步修改。

第二篇   农业保险补贴的福利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孙香玉 钟甫宁)

本文以新疆棉花保险、黑龙江玉米保险、江苏水稻、小麦保险为研究对象,利用开放二分选择式的条件估价法(CVM)获取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支付意愿(WTP),从而测度不同补贴率下的福利值大小,并分析WTP的影响因素,进而验证:1)保险供给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由于潜在福利的存在,故而补贴政策未必带来社会福利的净损失;2)各地区的农业保险需求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在一定条件下会带来社会福利的净增进;农户的支付意愿主要受非农收入比重、农户对政府是否信任、农户对农业保险重要性的认知度以及农户的教育水平的影响,而三个地区也存在着平均支付意愿的显著差异。

评论人给出了两点建议。第一,本文的目的是寻求政府支持,农业保险要不要补贴这个问题不应该仅仅放在保险里面理解,要放在农业角度理解。保险只是以工补农的方式之一,要不要补贴理论上不应该作为重点;第二,理论基础应到的只是局部均衡的,所以本文得到的农业补贴增加福利的结论值得思考。

第三篇   农户对公共品供给效率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李燕凌)

目前很多文献只是用财政支出来作为公共品支出的度量,而事实上公共品需要用农民消费到的部分来衡量。本文采用126个乡(镇)农户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满意度”评价(CSI)抽样调查数据,运用CSI-Probit回归模型对农户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认为,CSI值处于同一类型的市(州),其影响因素表现出明显的共性特征。总体而言CSI的主要影响来自农民受教育年限、医疗可及性、农民收入水平、农户有效灌溉面积率、农户距乡镇政府的距离、农林技术站服务次数以及被调查者年龄等因素。

评论人高度评价了本文从农户对公共品的效用角度来衡量公共品供给的现实意义。同时有几个困惑。第一,本研究只调查了十几个地区,取样599个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及数据的真实性。第二,公共品的对象设计排序过程中是否有倾向性(农户的满意度)。第三,农民对公共品的评价收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做这个调查中是否考虑到这种外生变量的影响。第四,被解释变量的得到的十个变量并不都是公共品,比如文化教育等并不是公共品,如何解决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重合的问题?。作者回答,关于外生变量的问题在文中有提到;关于数据问题,一共其实有12000多个数据,采用了分层抽样;被解释变量只是农民的满意度,标准只有满意和不满意,之前提到的十个变量是公共品的因子,是离散变量。

第四篇   外来农村劳动力在浙江省二次流动的基本特点、一般模型和管理对策——基于台州、温州、宁波三城市1322个个体样本的实证研究(台州市打击走私与海防口岸管理办公室   梁雄军)

以往的文章仅仅关注劳动力的流动,文章则将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分为一次流动和二次流动二个维度,同时提出农村劳动力二次流动的概念,即已经离开农村老家流动到外地区从事非农工作的劳动力,因某些原因在外地区的非农产业里变换(包括经常变换)务工地域或企业(职业)的求职活动;进而假设农村劳动力二次流动由“换地区流动”和“换企业流动”两个水平构成,运用1322份个体调查问卷,借助SPSS处理分析数据,在验证上述假设的基础上,综合构建了劳动力二次流动的一般模型。文章认为,劳动力二次流动是农民工争取和维护自身权利的具体行动,大规模“换地区流动”的结果是导致一地出现“民工荒”;并向政府与企业提出了应当加强外来务工者的维权工作和务必应用先进理念改进企业内部管理的对策建议。

评论人高度评价了该课题组创新细致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调查中产业规模不同对于调查结果会不会有影响。作者回答在问卷设计的时候通过因素分析,让自己的问卷成为下里巴人,让被调查人一看就懂。在具体的行业的选择方面则是由方差分析来分析出行业差异。

第五篇   农村妇女非农就业影响因素——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沈阳农业大学   李旻)

本文利用辽宁省农调队2000—2004年五年的农村固定农户连续跟踪调查数据(每年有1890个农户、6558个劳动力记录),在采用一般统计方法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辽宁省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妇女的非农转移在不断加快,但与农村男性劳动力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影响农村妇女非农就业的因素主要有:妇女的年龄、家中是否有学龄前儿童、家中是否有15岁以上在校学生、妇女受教育程度、妇女是否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等。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TOP
  • 三日
  • 一周
  • 一月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