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访年会学生代表杨勇胜

 [ 杨勇胜,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基地班2003级(大四)本科生,本届经济学年会他的论文《高校毕业生低薪酬水平下的家户高等教育决策机制研究 ——  一个新增长理论视角》入选。年会入选论文来自本科生的很少。12月18日上午,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记者对其进行采访。]

记  者:作为一名本科生,你的论文能被年会选中,心情如何?
杨勇胜:十月份在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看到自己的论文被选上时,心里的确非常高兴。但我觉得与其说论文入选是对我的研究能力的认可,不如说是对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极大的鼓励。

记  者:你的论文与现实联系很紧密,当时是怎样对此产生了兴趣并着手研究的?
杨勇胜:这里有个小插曲,我这篇论文一开始并没想到会去投稿参加经济学年会,只是作为《发展经济学》的课程论文从今年的三月份开始精心准备的。
写这篇论文,一是由于对现实的关注,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的确成了一个社会问题,通过看一些报道和身边学长们的就业经历,对此有较多的了解,二是当时正在学习《发展经济学》,我就在陈忠斌老师的鼓励下,尝试用课程上学到的相关理论对教育和就业方面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我看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在这些基础上进行思考,并且做了一些拓展,就完成了这篇论文的初稿。真得非常感谢陈忠斌、叶初升和曾国安等老师对我文章的修改和对我进行科研的鼓励与支持。

记  者:你是如何培养自己在经济学方面兴趣,如何让自己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能力的呢?
杨勇胜:就像上面提到的,一是对现实的比较关注,二是系统学习并对学习到的知识理论进行思考。尝试用所学的理论解释现实问题。再就是,我们老师建议广泛阅读经典文献、教材和专著,并通过阅读论文来了解前沿理论的发展,我想这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记  者:你觉得本科生以现在的知识基础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所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杨勇胜:主要是对经济学基本理论体系的掌握还很不够。就拿我来说吧,虽然经过了三年的系统学习,但所具备的知识体系还有待提高,很多理论都还未曾接触和了解,很多时候自己一个非常模糊的想法,事实上已经被前人系统地予以阐述分析过了;另外自己对已经掌握的理论并没有完全的理解和消化,在运用过程中甚至会出现基本假设的偏差或错误;还有就是现在的经济学在强调逻辑推理的同时,也对数学工具要求很高,这也是本科生学习和研究的困难之一。我想通过继续深入地学习,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写出更规范的论文来。

记  者:那实证分析方面怎么样?
杨勇胜:我这篇论文没有做实证方面的分析,这也是由于我自身能力的限制。我这篇论文只是做了些理论模型的建立和政策分析。

记  者:参加这次年会有何感受?
杨勇胜:通过年会上旁听专场报告,觉得大家的论文都做得很好,很受启发,另外方洁老师对我文章的点评也突出了教育问题的现实性,我发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学习,论文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这是一个学术交流的过程,也是举办年会的一个主要初衷。

记  者:本次年会期间,你喜欢哪项活动或报告?
杨勇胜:主要是去听专场讨论,由于年会时间有限,很多我想听的专场同时进行,我只能忍痛割爱,选其中几场。其他的专场,就去结合相关论文看专场综述,可以了解在其他专场中,都有什么研究成果,评论老师作了什么评论,提出了什么问题,以及论文可以有哪些改进。另外大会举办的两个学术论坛,也丰富了我们认知的视野,提高了我们认识的层次。

记  者:印象最深的专场哪一场呢?
杨勇胜:发展经济学的专场我印象最深。其中东北财经大学白雪梅和王少瑾老师关于收入不平等的论文我尤为深刻。白雪梅老师的论文和研究情况我一直很关注,她们长期关注和研究收入分配方面,而教育问题与收入不平等有天然的相关性。另外复旦大学陈钊和陆铭的文章也印象很深,因为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我的论文很相近,同时他们的讲演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记  者:您对年会的形式等方面有什么建议吗?
杨勇胜:我想年会各专场在发言时间方面是否可灵活些,有些老师和同学的论文在15分钟内表达完整的话时间相对比较紧张。年会的举办和统筹花费了各方面大部分的精力,适当延长发言时间的边际收益可能远大于边际成本。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