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国经济专题(Ⅲ)专场讨论综述

 

第一篇 《中央银行、信用货币创造与“存差”——兼对今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操作行为的分析》
作者:李宏瑾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

在二级银行体系信用货币制度下,银行存款大于贷款是很正常的现象。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大一统”银行制度及中国人民银行在正式履行中央银行职责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特殊的信贷管理体制,导致大量基础货币被金融机构直接用来发放贷款,这是造成我国长久以来出现“贷差”的原因。该文在总结目前国内有关“存差”的主要观点后指出,当前理论界认识上的混乱根源就是没有认清二级银行体系和信用货币创造过程与存贷差额形成的关系,为此本文从信用货币创造的原理出发,证明了基础货币运行途径的不同,尽管不会影响货币创造,但确实造成出现“存差”或“贷差”现象的原因。该文还对我国1952年以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经验分析,并结合1985年以来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
评论人就这篇文章进行点评:第一,文章中中央银行的货币体系是如何变化的?作者说是取消了信贷规模管理。第二,中国外汇储备充足,在外汇市场上多用对冲方式来进行风险管理。那么对冲基金有多少?其规模又如何变化?作者表示,这个地方需要做的更加细致,还应将这个方面变化的时间趋时更加明显的表现出来。
听众对这篇文章提出了以下问题:第一,贷差到存差的变化是否会与央行和商行的经营机制变化相关?作者回答是。主要体现在央行和商行90年代后都采取了更加审慎的经营模式,与之前的经营模式变化很大,是中国由贷差到存差的重要原因。第二,听众提出了文章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1. 需要解释一下中国的资本出口对存贷差变化的影响;2. 需要解释中国利率低的问题。

第二篇《私有化改革对企业就业水平的影响——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作者:黄玲文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

该文利用了一个有386个企业7年的面板数据,评估了私有化改革对个体企业就业水平的冲击。在控制企业和年份固定效应之后,该文发现,私有化改革平均增加中国企业的就业率达到11.5%。该文还对企业私有化改革后,私有化的动态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描述了私有化改革对企业就业水平影响的变化速度。此外,该文运用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方法对私有化改革的影响作了进一步分析。在比较私有化企业与具有相同特征却没有私有化的企业的情况后,该文发现同样的证据说明私有化改革确实对企业就业水平有着正向的影响。
评论人就这篇文章进行点评:本篇文章研究的就业问题很有现实意义,而文章对私有化问题的内生性也进行了比较恰当的处理。但是文章中的企业规模存在差异,所以应该根据企业本来的就业人数进行加权的最小二乘估计,也许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文章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进行了筛选,因为所有的企业都是存活下来的企业,那么由于私有化造成的企业破产从而造成的失业没有考虑进去。但是如果能证明存活下来的企业中在岗工人数量能够增加也是一个不错的结论。另外,不同的私有化方式会不会造成私有化对企业的就业影响有所不同,这个问题应该进一步考虑。
听众针对这篇文章提出了以下问题:第一,文章时候考虑了行业因素对企业就业的影响?作者解释文章是考虑了企业的固定效益,自然包括了企业的行业因素。第二,企业是国有控股还是私有控股是否会对企业的就业造成不同的影响?作者回答,这个问题在论文的改进版本中已经有所考虑。

第三篇 《市场结构、供给约束与金融介入——关于房价的 Carey(1990) 模型扩展》
作者:徐爽 李宏瑾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金融研究处

房地产市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市场,其价格决定较一般商品更为复杂,房地产与金融的关系密切,因而房价的决定一直是理论界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根据Carey(1990)模型,考虑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短期供给约束等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质,构建了一个房地产价格的模型。我们发现在这不同的供给条件下,市场结构的政策含义是截然不同的,而同样的金融介入的作用对房价的作用也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还运用中国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利用该模型对最近我国宏观调控下房地产市场一些典型性事实进行解释。
评论人针对这篇文章进行点评:厂商数量在模型内部应该是内生的,这样对政府制度的讨论可能会更加有意思,而本文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而且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数据来做经验研究会更有意义。
听众针对这篇文章提出了以下问题:第一,房地产商的数量和市场结构如何定义?作者回答:政府是唯一的土地供给者,而房地产商数目外生,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第二,需求是不变的,收入就应该更多,因为豪华房子价格高,平民房价低,这个方面应该加入模型中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