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国际经济学(II)专场讨论会综述

 

 

本次年会的国际经济学专场讨论的第二场于20051210日下午在厦门大学嘉庚五号楼306室举行,相关领域的四篇文章的作者分别进行了报告。

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章艳红报告了论文《美国产业内贸易的结构及决定因素:样本数据研究》。文章致力于研究美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结构及决定因素。用一种新的划分方法,将美国产业内贸易分成横向产业内贸易和纵向产业内贸易,然后比较它们的重要性。所得结果表明在美国双边产业内贸易中,纵向产业内贸易的比重显著大于横向产业内贸易的比重。文章中也应用一个样本数据中的随机作用模型来调查美国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所得结果与理论模型的预期大概一致。并且发现其贸易夥伴的外商直接投资和产品质量升级对美国产业内贸易有促进作用。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沈琪对此文进行了评论。评论人认为这篇论文清晰流畅,论述完整。评论人认为由于不同国家可能存在异质性,因此模型中假设的残差项符合同方差的假设值得商榷。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王自锋报告了论文《东南亚区域贸易的汇率波动效应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章认为:区域成员的汇率波动影响着相互贸易,进而影响着区域内各成员间的贸易依赖度,制约着区域贸易一体化的进展。作者试图建立一个区域贸易理论模型,并对于东南亚区域贸易的汇率波动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该理论模型表明,在不存在价格粘性的情况下,汇率贬值促进区域贸易,而汇率波动性的影响取决于风险厌恶系数,以及风险组合的潜在收益。实证结果显示,高波动性能够促进区域贸易,但汇率的变动效应并不显著。因此,减少东南亚汇率的波动性并不能促进区域贸易,相反,可能会导致该区域贸易的萎缩。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陈涛对此文进行了评论。陈涛认为作者做了一个很好的实证研究,论文规范。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贸易系李小平报告了论文《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增长——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文章首次采用CoeHelpman1995)等的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在运用DEA方法对1999-200332个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增长,并对外国R&D分为日本、美国和其他OECD国家R&D基础之上,对通过国际贸易渠道的R&D溢出作了实证分析。作者得到了有别于CoeHelpman等的实证结论。发现贸易开放度高的行业平均比贸易开放度低的行业拥有更高的技术效率,但却拥有较低的规模效率等;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外国R&D确实通过国际贸易渠道促进了各行业的技术进步,并且开放度越高的行业受益越大;但是外国R&D通过国际贸易渠道阻碍了各行业的技术效率的增长,并且开放度越大的行业受阻碍的影响也越大;美国、日本的R&D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对各行业的生产率增长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并且国际贸易的R&D溢出存在一定的国内R&D的门槛效应。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陈涛对此文进行了评论。陈涛在给予这篇文章高度评价的同时,对文中的观点和方法持保留态度。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的殷德生报告了论文《外部效应、报酬递增与产业内贸易》,文章基于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要素将外部效应、动态比较优势与报酬递增结合起来,阐述了发展中国家是按初始比较优势还是按潜在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两难。并进一步探讨了基于外部规模报酬递增的产业内贸易情形下传统贸易理论是否一定成立。分析结果认为, H-O定理依然成立, Rybczynski定理和Stolper-Samuelson定理是否成立要依赖于外部规模报酬递增弹性的大小。同时,外部规模报酬递增情形下的产业内贸易福利是否增进也要依赖于双方贸易产业的外部规模报酬递增弹性的大小。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沈琪对此文进行了评论。评论人认为这篇论文具有一定的综合创新之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尽完善之处。作者在比较两种贸易的效用差别时首先应该考察两种贸易模式的相对大小,而不是直接进行比较静态分析。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