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劳动经济学(3)讨论综述

 

 

  这是本次年会劳动经济学专题的第三场讨论。在会上,来自内蒙古大学经管学院的杜凤莲、香港中文大学的韩军、以及浙江大学的张海峰进行了报告。

 

杜凤莲报告的题目是《失业持续时间与再就业者收入》。在这篇文章中,杜凤莲利用统计局2003年关于失业和再就业人口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失业持续时间对再就业者收入的影响。由于理论上关于失业持续时间和再就业收入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一个定论,所以通过实证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的主要发现是失业持续时间对再就业收入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作者注意到再就业人口的样本本身具有样本的自选择性,所以利用Heckman两步法来处理这个问题。进一步,作者利用个人失业前的工资作为个人能力的代理变量来减弱异质性问题。不同的模型设定和计量方法都得到了稳健的结论,使我们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作者的结论。但是,由于数据的限制,对于文章对于内生性问题的解决还有可以改进的地反。

 

  韩军研究的问题是《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失业率:一个出生组分析》。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利用19882002年中国城市家计调查的数据研究了这个时期内中国城市居民失业问题。对这个问题,作者的研究重点是对比不同出生队列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失业率的差异。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切入点。考虑到中国在近5060年中经历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出生队列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控制个体在世代间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可能源于教育质量以及生长环境的差异。文章的主要观察是年轻的出生队列比年老的出生队列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经历着更为严重的失业问题,这可能是由于年轻一代面临着竞争性更强的劳动力市场。作者在不同的性别—教育组中也都发现了类似的情形。在不同的性别-教育组之间的对比显示出低教育水平人口经历了更严重的失业,同时在每个教育水平上,女性比男性经历了更为严重的失业。这些结论在不同的样本组都显示出了稳健的结论,给我们一个非常可信的关于中国城市居民失业问题的图景。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李嘉主要做了两点评论:第一、关于失业和劳动参与的定义。这篇文章的失业指的是有劳动参与但是没有就业的人口。所以文章的主要结论和这几个定义的关联就非常之大。直觉上,中国的失业问题主要集中在目前4050这一部分人群。而文章中观察到这部分人的失业率相当低。一种可能的原因是这一部分人的“下岗”实际上被算为了退休,从而并没有被算入劳动参与,也没有被记入失业人口。这会这部分人的“看上去”的失业率很低,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第二、是关于年龄因素。文章中主要的回归分析大多是针对年龄-出生组。并发现年龄的增加会导致失业概率上升。但我认为年龄本身并不重要,在回归中年龄捕捉到的实际上是经济转型,打破铁饭碗生成的时间效应。所以在之前的回归里面控制时间-出生组可能会比控制年龄-出生组更好的描述我们观察到的现象。

 

  张海峰报告的题目是《城乡教育不平等及收入差距扩大》本文主要关注于城乡间的教育不平等,并试图利用省级混合横截面数据,估算这种不平等给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动态影响。总的来看,城乡受教育水平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显著的,并且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化,这种影响一直在增强,教育差距每上升1%将提高城乡人均收入比例0.4~1.4个百分点左右。基于分析的结论,我们有理由认为教育不平等是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教育等人力投资方面的不平等状况若得不到根本性改变,那么在今后几年中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可能在所难免。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