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制度经济学(2)讨论综述

本次年会的制度经济学专场讨论的第二场于2005年12月11日上午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举行,相关领域的5篇文章的作者分别进行了报告。

首先报告论文的是四川教育学院信息科学系的何应森。他的论文题目是《社会保障制度对财富分配的影响以及避免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的作用》。文章指出,虽然我国人均收入已达到1000美元,但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和问题:贫富差距呈加大趋势以及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虽然中国经济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等特征都可能会导致贫富差距的形成或变化。但是,对于贫富差距的加大以及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这是一个不得不回答的问题。因为,如果伴随着经济增长在人均财富(收入)增加的同时,上述现象的出现是有悖于经济增长的目的。从社会公平的角度上看,贫富差距的加大和财富向少数人集中都是造成或诱发社会不公平的重要因素。显然,贫富差距的加大和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这个现象,用人均收入这个指标无法精确表达的。实际上,回答或解释上述现象的关键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财富在总人口中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如果能寻找到财富分布的基本规律,并根据其分布的基本特征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消除社会不公平的因素等,是实现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沈明高进行了评论,指出作者研究了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第三种方法是否具有一般性提出了质疑,指出文章还有进一步可以完善的地方。

接着,来自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的沙磊报告了他与高觉民和鲍晶晶合作的论文《剩余、剥削、剩余分配及工资的集体议价— 一个分工视角的新兴古典模型》。这篇论文在以往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基础上,在若干原子式的生产者-消费者当中引入了企业这样一种组织生产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含有分立的生产者-消费者与企业同时存在的一般均衡模型,作为基本经济环境,即城乡二元结构,从而分析农民工问题。通过模型比较了自给自足者、分立的分工参与者、企业工人和企业所有者这四个模式。文章指出企业工人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劳资关系)可以理解为争夺企业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所带来的分工收益。由于农民工游离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中而无法在劳资谈判中获得优势。农民工如果能够以集体形式参与工资的讨价还价,将有利于其提高工资境遇和生活水平。

评论人沈明高针对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建设性的问题:例如,文章中假设没有组织成本,但在现实中这一假设是不成立的,可以考虑加入管理者的努力成本;并指出写论文在对企业内部组合结构扩展事要非常小心,要仔细研究后再做假设。

第三篇文章是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系胡伟清的《不确定以及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次品市场的正向选择——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分析》。文章通过对不确定以及不对称信息条件下次品市场的分析,指出在资产产权不清、或卖者不是资产的情况下,市场均衡是正向选择,而不是逆向选择。卖者通过向目标买者提供对资产有利的信息,而向其他买者提供不利信息,以保证目标买者以较低价格购买相对优质的资产,并从目标买者那里得到贿金。因此,国有资产流失是必然的。政府要打击贿赂等腐败行为,但关键不在于查处率的高低,而在于处罚的严厉。

评论人沈明高指出文章研究了一个国有企业改革中最困难的问题—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指出没有人承担责任是这一问题的根本之一。

第四篇文章是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江静和南京大学经济学系的郑江淮合作的《行业特质性资源、联盟博弈和第一方实施——以江苏省紫菜协会对日反贸易壁垒为例》。文章将“选择性激励”定义为“协会租”,通过对行业协会形成以及稳定性分析,得出本文的基本结论:由于作为第一方实施的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特质性资源得以整合从而形成协会租;而企业正是由于对这些协会租的分配预期,才由原来同一产品市场上的相互竞争变成了一种合作博弈;行业协会形成后,协会成员基于充当博弈双方分配方案的仲裁者,进而在各种分配方案中进行协调,最终导致行业协会的稳定和均衡。

评论人沈明高对文章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指出模型中应体现什么样的行业特质能够 形成行业租,还指出文中大企业和小企业差别的理由值得进一步商榷。

最后一篇文章是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靳涛的《制度结构与制度变迁— 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视角》。文章提出制度滞后是制度需求与实际制度供给之间存在的差额,是影响制度绩效和决定制度变迁选择时机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制度结构和制度变迁内在逻辑的研究,提出了制度变迁逻辑中存在的四个规律性的认识,即制度效用递减规律、制度滞后程度累进规律、制度变迁的激进程度取决于原有制度的矛盾积累程度、制度变迁的一般模型架构等推论。并通过目前存在的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制度变迁实践对上述推论给予了验证和检验。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