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李稻葵教授访谈录

[[image1]]
李稻葵教授在厦门大学(陈丽萍 摄)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
中国经济学年会已经举办了五届,您对在厦大举行的经济学年会有何看法,是否有新颖或独创之处?

 

 李稻葵教授:今年开年会的时间很有意思,它是在整个经济学界和经济学家受到各方的职责和批评的环境下召开的,这个环境可以从左、中、右,上、中、下角度解释。左是指一些老前辈站在传统的角度对现在经济学界研究的方法和风格及其一些观点表达了他们的忧虑。右指国外的同行特别是华人同行,他们对国内不尽人意的学术观点,甚至学术风格提出了批评,他们用标准的海外的经济学研究的规范来衡量国内经济学家的成绩,尽管不尽合理,但总的可以告诉我们一些努力的方向。中间是指改革二十多年来出现的一些利益的失意者,他们出于对改革的不理解和抱怨,进而转移到被认为参与了经济改革的经济学家的指责。上中下一样道理解释,上指来自一些经济学界的老领导,批评现代经济学没有坚持过去的一些理念;中指同行包括国外同行对经济学群体提出的批评;下指社会上的群众和网民对经济改革的不满。所以说在这个时间举办经济学年会很有意义,年会是规范中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经济学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为经济学同行鼓气。这是一个不同之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规模,这次规模是最大的。从开幕式的盛况看,规模绝对是空前的。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您认为中国经济过早地进入“日本病”的怪圈,并认为解决的办法是城市化,那么城市化本身是不是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李稻葵教授:如果说盲目地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地任意地放开户籍管理制度,的确会产生很多的社会问题,使我们的大城市不堪重负。但关键是要对问题进行研究,政府如何设计出合格的改革方案,要合理地、有序地、逐步地放开户籍制度。具体说可以借鉴国际上跨国移民机制来放开户籍管理制度。比如说一个农民想移民进入城市,首先他要在城市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给其办一张入城的绿卡,但这个单位首先要是正规的公司,农民经过四至五年工作后由于表现不错,才能转成正式的城市户口。第二步他把农村的妻子儿女接到城里,同时可以考虑要求其放弃在农村所承包的土地,把土地归还给集体。在这个机制下并不是所有的农民希望马上移民城市,因为他先要在城市工作四年五年,还要放弃土地,通过这个机制应该可以比较有效解决大城市移民的综合症。所以对这个问题要强调的是不要因为看到存在负面因素而裹足不前,而是应该脚踏实地,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内需难以启动,中国的7亿多农民就不能被纳入这个中国奇迹的轨道。中国发展呼吁大国发展战略,这个大国发展战略需要一个统一且有效的国内大市场,而如果农村要素不能自由流通,就很难建立这样一个大市场,现在的情况就是人为地阻碍了这种流通。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能否用城镇化代替城市化?

 

李稻葵教授:城镇化是不错的,是一种城市化的道路,但它本身不能完全替代大城市的自然扩张有机扩展的机制,城镇化有它的局限性,它不能最有效的发挥城市的劳动分工、聚集效应。城市规模不大,它就很难达到现代经济效率提高的效应。城市里发生的两件事与农村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更加细化的分工;一个是大城市人口聚集,产生很多的聚集效应,市场容易发展,规模容易上去,效率很快提高。城镇化是可以由小到大,但是要强调的是不要人为地限制走某一个模式,我们也在搞城市化,不允许农民进城,还廉价地从农民手里征得很多土地,但在城市土地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却没有带来城市常住人口的提增,并没有解决农民的问题。世界各国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农民的问题,要把农民纳入现代化经济的轨道,这唯一的出路就是要使农民在城市扩大的过程中,变成最大的受益者,不管是土地溢价,还是农民进城打工的问题。而我们的城市化机制却是违反这个规律的,这里面隐藏着巨大的问题。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您如何看待当前硕士研究生的质量问题?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质量遭到质疑,很多同学毕业时面临不小的就业压力。经过两三年在外人看来是很高层次的深造之后仍然遇到这种状况,是很让人心痛的一个问题。

 

李稻葵教授:我想这个问题,主要责任在学校、老师身上。一个是课程设置即培养计划上,可能我们过于强调死记硬背的东西,而不太注重观察经济问题的视角以及分析经济问题的出发点的训练。还应该更加注重学术讨论课,包括学术报告,来自于外校或本校老师的报告,这也是重要的训练环节,这个我们做得还不够。另一个老师的问题很多呀,很难一下子改变,我们老师自身的研究水平、教学水平上还亟待提高。这不是针对某个学校讲,而是从整个经济学界的问题。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那么您个人对学生有什么要求,或者说培养计划?

 

李稻葵教授:要更加有意识地培养对经济学的兴趣。经济学的教学有三件事情要做,第一是术,即技术,包括数理分析技术,包括数学分析课程,这个在中国经济学的进步非常大,甚至在一些学校一些专业强调过头了。第二是道,即分析问题的思路、创意,经济分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道是方法论,更高的一个层次。第三是志,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热爱和兴趣。任何一个大家他的第一动力一定是对所在学科的兴趣。那么回头回答你的问题,怎么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经济学者,就是要保护和提高自己对经济学的兴趣,要有意识地在课外扩宽自己对经济学的了解。任何一个培养计划能给予的学问是有限的。剩下来经济学的基础素养、直觉要靠自己培养,要去读经济学有关的书籍,特别是经典的著作。大学生要“多读书,不看报”,报纸等媒体过分关注当前现实,而且有时候还不实有炒作嫌疑。经济学是一个社会学科,是基础中的基础,是透过很多经济现象总结出来的问题。所以要读经济学以外的书籍,如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哲学等学科中基础的通俗的东西,如此从中发现对经济学背景的了解,激发出对经济学的兴趣。

 

 

 

后记: 作完"中国和平崛起与世界经济发展"论坛上的演讲,李稻葵教授应记者要求,爽快的接受了采访要求.地点在国际交流中心的咖啡厅,李教授很热情地点了两杯咖啡,我们的采访在优雅的音乐下轻松地开始.

   从外表便知李教授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文人,访谈很快过去,短短时间交流感觉的到李教授是一个重事业同时也懂得追求生活品味的人.采访结束后陪李教授游览了厦门大学校园,他不停夸赞厦门大学漂亮,建筑风格和谐统一,当他在某栋建筑前留连并详细询问背后历史时,可见其认真而严格的审美要求。显现于我们眼前的是一位真实又不失长者风范的经济学大师。但祝李教授生活事业更精彩。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