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宏观经济学(II)综述

 

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宏观经济学II”分会于2005年12月10日下午在厦门大学嘉庚二楼101教室举行。此次分会共有五篇论文入选,实际报告了四篇论文。

第一篇论文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刘宪的《资产价值泡沫与经济增长》。泡沫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在这篇论文中,在基于R&D 的内生
经济增长理论上,作者主要考察了生产性资产泡沫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代理人的劳动分为投入传统部门的劳动和投入研发部门的劳动。模型指出,泡沫的存在使得代理人从事创新活动的收益提高,从而刺激了代理人将更多的劳动投入研发部门,技术进步速度随之增加,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进而提高了均衡时经济的增长速度。评论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霍德明教授指出此篇论文主要是考虑中间品部门的泡沫,而通常研究泡沫的文献着眼点是最终品部门。如果本文也考虑最终品部门的泡沫可能会有相反的结论。刘宪回应说本文主要考察资产价值的泡沫,而资产是生产中的投入,因此分析中间品而没有考虑最终品部门的泡沫。

第二篇论文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硕士生柴桦在入选论文《科学发展与经济增长》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人才分配与现代经济增长》。 这篇论文试图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在18世纪西欧国家能够通过工业革命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现代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为什么其他一些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的经济却没能实现这种转变。有能力的人才可以选择从事寻租性的职业或者成为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家。在经济的初始阶段前种职业的报酬高于后者因此人才都选择从事官僚等寻租职业。随着知识和技术通过生产中的干中学而缓慢积累,创新活动的回报逐渐上升,欧洲的人才开始选择从事企业家活动,经济也随之转变为主要依靠创新实现技术进步的现代增长方式。在人口规模庞大、官僚体系比较开放竞争从而寻租收益很高的伊斯兰世界和中国,官僚仍然是比企业家更有吸引力的职业。所以人才不会从事技术创新的活动,经济也就因此长期陷入依靠干中学驱动的传统增长方式中。评论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邵宜航老师认为报告人给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其中逻辑是否成立需要仔细检查论文的推导才能确定。评论人还就论文的上一个版本的某些模型细节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讨论。

第三篇论文是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汤向俊的《资本深化、人力资本积累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本文针对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近年来呈现资本深化的特征,引入人力资本积累因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1)1978-1994年期间,我国的资本-产出比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1994年以来资本-产出比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00-2002间出现短期下降,2003后又开始上升;(2)1978年以来,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不断提高,并且由于存在人力资本的外部性,必然导致人均物质资本的上升,但这种人均物质资本和资本-产出比的上升由于人力资本边际报酬递增的作用,将使整个经济具有可持续的增长;(3)物质资本积累是我国过去20多年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但人力资本存量缓慢增长,在近几年有所改善,应该继续保持这种势头,从而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的增长。评论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中心的曾志雄教授认为用内生增长模型的框架讨论中国经济是否能持续增长是不可证伪的,因为内生增长模型的意义恰恰就是论证经济可以实现持续增长,所以要探讨中国经济是否可以持续增长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思路是去验证内生增长理论的假设是否成立。

第四篇论文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才国伟报告的其与王曦和舒元合写的《我国国有经济双重目标与TFP核算的微观基础》。在回顾了有关文献和传统TFP核算原理之后,作者发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的行为方式背离了传统TFP份额法核算的微观基础。作者论证,在经济转型期间,我国国有经济存在产量与利润的双重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严格证明了,传统TFP份额法核算不但低估了国有经济的真实TFP增长率,而且低估了整体经济的TFP增长率;并且这种低估具有系统性,不会因数据质量问题、规模报酬情况以及生产函数的形式而改变。针对这一发现,作者推导出了新的适用于经济转型的TFP核算公式。最后的TFP对比测算验证了作者的结论,新方法测算我国TFP年均增长率为4.4%,比传统方法高约2个百分点。评论人与会场听众就数据来源、论文中某些重要变量的定义等问题踊跃提问,报告人才国伟一一作出回应。关于如何解读本文的意义与贡献,报告人指出很重要的一点是本文指出了传统TFP核算方法低估了中国经济TFP增长率,而低估的程度仍有待未来的工作去给出更完满的回答。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