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宏观经济学(I)综述

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宏观经济学I”分会于2005年12月10日下午在厦门大学嘉庚二楼101教室举行。此次分会共报告了四篇论文。

会议的第一篇论文是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陈利平的《解析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根源——一个基于Keynes—Wicksell非均衡模型的讨论》。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具有外生储蓄率的、Keynes-Wicksell型、非均衡多部门宏观经济模型,分析了我国近年来宏观经济波动的成因,发现产业结构失衡是造成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投资过热-通胀-宏观调控-通货紧缩怪圈的根源。评论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曾志雄教授和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郭晔老师及会场听众就与论文相关的诸多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例如用非均衡模型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可行性、非均衡模型之与有微观基础的一般均衡模型的比较、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度量和现实原因等。论文作者陈利平认为对于处在转型期的我国,基于Keynes-Wicksell的非均衡模型是一个更现实的分析框架。

第二篇论文是美国圣地亚哥美厦学院宋小川老师的《可计算的非均衡动态模型》。这篇论文基于真实世界经济变化的特征,把一个多部门市场经济的动态表达为一个可计算的非均衡过程。分析的焦点在于市场中介的重要作用:当供求不平衡时促进交易,或者说使生产和消费行为在互不一致的情况下仍能得以发生。市场非均衡动态、部门间与部门内以及市场反馈结构用动态规划的方法来模型。存货调节机制和价格形成过程是基于各种业界常用的存货管理方法来形式化。文中厂商的有限理性、适应性的和谨慎性的行为,以及一些经济的制度特征都是以一种可操作可计算的方式给出的。宋老师的报告诙谐风趣,并结合其本人求职的经历说明(劳动市场)非均衡的普遍性,从而强调非均衡研究的重要性。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曾志雄教授作为评论人,提出非均衡中“稳定”的非均衡的存在性、多部门模型是否优于单部门模型、经济波动的机制究竟是什么等问题。宋小川教授做了相应的回应,认为稳定的非均衡即使存在也是转瞬即逝,多部门模型更接近现实因此优于单部门模型,经济波动的产生可以是由于内生也可以是由于外生的冲击。现场听众讨论十分踊跃,对文章争论的焦点在于模型的可验证性——即宋教授用不断加入外生变量的方式拟合现实经济的做法可能导致模型不可验证。

第三篇论文为刚刚获得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樊潇彦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合作的《宏观投资效率研究——一个理论和实证的探索》。论文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提出了一个国家宏观投资效率的严格定义和测量标准,以及分析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宏观投资效率的准则。在简短的引言之后,文章的第二部分对有关文献进行了简单的综述。第三部分给出对“宏观投资效率”的严格定义和度量方法。第四部分通过对一个大型跨国数据库的实证分析来检验理论假说,并对包括韩国、中国和新加坡在内的亚洲10国的宏观投资效率作出了相应的分析和评价。评论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郭晔老师认为这篇论文非常有意义,非常规范。文章的贡献在于首先对宏观投资效率给了较严格的定义,其次对传统的增长核算做了拓展,第三对新的计量方法有全面的讨论。郭晔老师提出文章可能存在的问题在于没有完全把TFP与投资效率的概念区分开,因此可能对估计结果有影响。听众的提问较多集中在数据来源方面。樊潇彦博士介绍了几个数据来源并指出数据来源虽多但相关性很强。

最后一篇论文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刘晓峰副教授的《收入不平等,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新的理论和证据》。论文使用内生增长分析框架研究了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证明了以下结论:考虑政府刚性支出的影响后,如果一个经济体系的人均收入低于某个临界值,则收入分配差距的增大将不利于经济增长;反之,当一个经济体系的人均收入高于某个临界值,则收入分配差距的增大将有利于经济增长。通过校准模型的测试和对实际统计数据的检验表明,该收入临界值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增大而增大。评论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曾志雄教授认为这篇论文实际上为Barro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实证结果给出了一个理论解释,非常有意义。由于论文的理论结果较有新意,会场听众显示出了对此篇论文较大的兴趣,要求刘晓峰老师详细解释了校准和实证结果的图形表示并询问了诸多模型的细节问题,刘晓峰老师详细说明了关键的两幅倒U型图并对模型的一些比较静态结果等一一作了解释。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