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著名经济学家李子奈教授访谈录

 

——访谈背景——

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于2004年12月11-12日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子奈教授应邀参加该次大会,并作为“数理经济与计量经济学”专题讨论的主席进行学术交流和学术访问,12月12日的清晨,作为第四届经济学年会学生记者的我们有幸采访了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系主任、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子奈教授,李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学,采访地点为李教授下榻的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培训中心住所,在整个历时将近一个小时的访谈中,李教授就我国当前经济学教育以及计量经济学学习方面的若干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访谈实录——

记者:李教授你好,我们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学生记者,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李教授,随着高校研究生扩招和研究生两年学制的实施,研究生数量和导师数量不能匹配,研究生培养质量遭到质疑,您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呢?

李教授:你们好!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在我国经济学研究生培养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硕士生培养定位不清楚,就是说硕士生到底要培养成什么,本科生大家现在是清楚了,就是本科不是培养过去所谓的高级专门人才,现在的本科生不高级,也不专门,是一种通式教育。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清楚的,就是学术型的、研究型的人才,即是高级专门人才。也就是说,硕士生培养目标不清楚,就我个人的看法,硕士生应该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人才,而不是学术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硕士生三年改两年,从提高办学效率方面看,我是赞成和提倡的,但是三年改两年要有个条件,就是本、硕应该是同一专业,本专业的本科生继续读本专业的硕士生。如果从本科到硕士是跨专业的,比如说一个原来读工科的,硕士要读经济学,两年之中有一年要做论文(现在的学位要求),那么只有一年可以来学习经济学,这样怎么能够系统的学好经济学理论呢?

至于扩招,我想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国家需要一大批硕士生人才,过去本科生足够了,现在时代变化了,需求层次越来越高,所以硕士生规模扩大也在情理之中,另外硕士生规模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科生的就业压力。但是问题是有些学校不顾自身的办学实力盲目扩招,带来了硕士生的质量下降。学校与学校不同,比如我们清华大学,研究生的规模很稳定,今年还缩招一部分,经管学院博士生的规模维持在一个导师每年只招一个博士生的水平上,这样就使为了保持培养质量。因而扩招应该在有条件、有能力的前提下进行,不应该盲目扩招。

记者:我们知道西方的研究生教育,比如说美国,是把硕士生完全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博士生的过渡,另一种则是完全应用型的,比如MBA、MPA,我们国家则不同,在我们国家似乎存在着硕士、博士重复上课的问题,比如高级微观、高级宏观、高级计量这些课程,硕士和博士是重复上这些课程的,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李教授: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就是应该将硕士和博士培养的定位分清楚,这样硕士和博士的课程就完全分开了,硕士不等于博士的一年级,所以在我们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硕、博上课是完全不交叉的。像高级微观、高级宏观、高级计量这些课程,对硕士生而言即使只上一个学期也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而博士则偏重于理论。

记者:李教授,与其他大学经济学院或者财经类学校相比,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经济学人才培养方面自有的特色在哪里呢?是不是侧重于数量经济,同时理论性较强呢?

李教授:你说的很对,我们清华经管相当重视数理,在经济学本科、硕士、博士培养方面,我们提出了“入主流、创一流、国际化”,所谓“入主流”就是说要办经济类、管理类专业,总要进入到主流中来;所谓“创一流”就是说我们必须要让自己的学生掌握一流的理论方面、分析方法;必须和国际接轨。

我们经管学院的经济学培养非常重视数学素养,我们是理科招生,文科很少,数学分为三类:理科数学、工科数学和文科数学,那么我们经管学院的数学水平要求是比工科高,稍低于理科数学,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就有条件把现代主流经济学中比较多的一些内容引进来。我们的经济学培养方案是很难在其他学校推广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数学功底比较好,一般经济学院的数学要求是低于工科水平的。

另外,现代经济学的主干课程的脉络在清华经管比较清晰,比如本科阶段,大一有经济学原理,大二的中级宏微观,中级计量,大四的应用宏微观,就是说,在清华我们有微观、宏观和计量这三门课作为主线,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让学生可以把握自己的学科主干。

记者:目前有很多国外留学归来的学者都试图改变当前国内的经济学教育和科研状况,这也是我们走向国际、和国际接轨途径之一,您是如何看待经济学教科研的国际化呢?

李教授:国际化这个问题应该搞清楚的是,它不仅仅是指聘请国外学者,或者说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出国,或者说引进国外的教材,吸收国外的教学体系,我想这些不是最重要的,这些都是手段,我想最重要的是培养我们学生的一种国际化视野,可以从国际化角度出发来考虑我们中国的问题,让他们成为国际化的经济学人才。

从这个问题可以延伸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国内的经济学主流到底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我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者说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直、永远是其他学科的指导,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时怎么发展它,怎么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的精华,如何使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记者:在当今中国经济学体系以及谁是主流的问题上,有很多经济学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些经济学家试图将这两种经济学糅合在一起,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李教授:我想,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发展有四个增长点,第一个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是我们的伟大目标之一,这个理论体系,应该既不同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也不同于西方经济理论体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逐渐发展的,所以现在很难说最终的格局是什么。对于西方经济学而言,我想它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方法,是实证的经济学,主要研究“是什么”,是研究运行的经济学,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还是计量经济学都是有相当的借鉴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与时俱进的,所以依旧是有指导意义的。12月9号人民日报刊登了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杨承训教授提出的“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论,我是赞成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处于指导地位的。

记者:李教授,作为国内计量经济学的泰斗,请您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方面给我们一些指导,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如何撰写计量经济学文章呢?

李教授:对于计量经济学,我一直强调这样一个概念,就是说这门学科是经济学,而不是数学的分支。目前在我们国内的许多学校,计量经济学由数学老师来讲,讲完后感觉像是应用数学,这样的话就没有达到我们的学科目的。如果要问怎样学好、怎样用好计量经济学,最重要的是要有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另外对统计学也有要求,没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没有好用的数据支持都是不行的。

    所以说要用好计量经济学,归根结底是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对待它,要把它当成经济学来学,不能当作数学来学。

记者:刚才您谈到数据的问题,国内的经济数据似乎正确性不高,这对计量经济学的运用是很困难的,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李教授:对于数据这个问题,我想我们中国的数据质量是在不断提高的,数据的数量也是不断增加,样本数量不断提高,当然,数据质量问题是存在的,因为数据诊断本身也是计量经济学的课题之一,影响计量经济学模型质量的数据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说数据是假的,并不反映客观的经济现实;另一种是指数据是真的,但是对于我们要从模型寻求经济规律而言是异常的,这种数据也不是我们需要的。计量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从已经发生的经济实践中总结经济规律,但是异常点是存在的,是会影响我们寻求一般经济规律的。

    对于第一方面的假数据,我们只能依赖于它的质量不断改善,除此无能为力;而第二方面的数据,我们则要考虑这些异常点的诊断和剔除工作。

记者:李教授,学习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阅读一些经典文献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着重阅读哪些文献?如何阅读这些文献呢?

李教授:清华经管的学生也经常问这个问题,他们还经常组成读书小组来阅读文献。我给他们提出:你们应该读最为原创的计量经济学文献。比如最早的弗里希,丁伯根,克莱因等计量经济学的创立者,而现代计量经济学则可以追寻诺贝尔经济学奖中的计量经济学家获得者的原创性工作中进行学习。

    其次,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应该注意他们的规范方法,模型本身是很共同的,而他们的规范方法是更重要的,我们知道,计量经济学论文应该从文献综述开始,然后是理论分析,模型建立,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模型分析,经济含义,从“经济”到“经济”,这种专业文献写作方法也是我们值得注意的。

记者:清华经管作为一个将经济和管理聚合在一个学院,而其他院校则是分开的,这种合与分的利弊在什么地方呢?

李教授:就我们清华经管而言,将将经济和管理合在一个学院也是有利有弊,就目前而言,是利大于弊。从利这方面讲,对经济和管理两方面而言都得利,从管理方面讲,因为我们经管学院培养的是大量的管理人才,那么高质量的管理人才需要三方面的基础:经济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和数学基础,毫无疑问,经济学基础是必须的,那么由于我们是合在一起的,是互相渗透的,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与其他独立管理学院的毕业生相比是具有相当大的竞争力的,这就使他们有可能成为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你很难想象,搞战略的不懂产业经济学,搞市场的不懂信息经济学,搞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懂人力资源经济学,所以要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就必须有很强的经济学基础。

    从经济方面来看,由于管理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这对经济方面的运转是很有利的,从办学条件,资源整合方面也是很有利的。同时,由于经济方面的教师要承担管理方面的教学任务,所以说在他们教授MBA、EMBA课程的同时,可以吸收实践方面的经验和管理知识的反馈,教学相长,管理实践促进了经济研究,这是不可忽视的。我想这种经济和管理合办的模式奠定了我们学院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从弊处讲,经济学研究要求一个安静和平和的环境,而管理倾向于实践生活,于是有可能影响到经济学的学术研究。因为经济和管理的学术要求不一样,学术氛围不同。

记者: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说本科读数学,硕士读经济,博士读管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吗?

李教授:我想,博士阶段学管理是存在问题的,因为管理学科是应用性的,一般博士培养的定位是学术型的,是要到大学作教授的,不是做经理的。如果换一种说法,本科学经济学,硕士学管理学,将会成为很好的管理人才;本科学数学,硕士学经济学,将会成为很好的经济学人才,在经济学研究上比经济学科班的具备一定的优势。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