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李稻葵纵谈中国经济学


12月12日上午,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正在南开如火如荼的进行,十一个分会场的专长讨论会的间隙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李稻葵教授,李教授就中国经济学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作了详细阐述,谈吐间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李教授严谨开阔的大家风范和对我们青年学子们的殷殷期望。

拳拳游子心
李稻葵教授1985年从清华经管学院毕业后便到大西洋彼岸求学并任教,1999年开始又受聘于香港科技大学,前不久,他又回到了清华经管学院任全职教授。在谈到最后选择回到大陆,回到母校发展的原因时,李教授的感慨很深。“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从事业方面和从研究方向上来讲。经济学从根本上讲是社会学科,是面对社会现象,面向经济问题发展起来的,它不像抽象的数学和物理,从长远上讲与当地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在美国所研究的问题还是美国经济问题所面临的大部分问题,从中所提炼出的问题可以对世界经济学产生巨大影响,而欧洲,日本和香港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的。欧洲由于经济较分散是部分具有这样的能力,香港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日本经济虽然实力较强,也有一批很好的经济学家,但是国际影响力有限,而且大部分经济学家是紧跟美国的经济学观点,所以其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我认为中国是唯一有可能提炼出对世界经济问题具有影响力的大问题的经济体,但这并不是说我能对此有什么贡献,我觉得中国经济学的使命是培养超越过我们的人,要从大量的学生中培养出经济学家,千万不要只盯着现在的著名的经济学家和80年代出国90年代毕业的经济学者,而应该注意从青年中挖掘产生新面孔,就像足球运动一样,要从培养青少年人才开始。另外我选择回国发展还有一个是个人方面的原因,虽然我们这代人已经在海外工作近20年,但是骨子里还是很中国化的,办事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是中国化的,我希望我的子女能够接受中国化的教育,至少小学和中学包括大学都要这样,现在孩子的年纪还小,还是具有可塑性的,这时候回来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期。也就是说是从两个方面来的,一个事业,一个是生活。”

关注经济学青年人才的培养
    李教授对青年人才的成长很是关心,他认为青年学生要学好经济学最重要的就是兴趣,有了兴趣和追求就可以不断的提高和学习技能,另外中国的学生应该到国外最好的大学去接受最先进的经济学教育,这样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和今后的成长。

   “学生学习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就是兴趣。强烈的追求和兴趣要比读名著,看文章,学数学,学英语都要重要。对于学数学,有许多人在本科时学了好多数学,到研究生阶段已经产生了厌恶,同时他对经济学又丧失了兴趣。好多国外的经济大师走得都走的不是这条路,比如说卢卡本科学的是历史,他们是自发的对经济学有兴趣,因为对经济学有用而去学习数学。就好像踢足球一样,足球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说个子高,跑得快就能够踢好足球,只练体力和速度,没有意识和技巧也是不行的。足球首先是要有兴趣,而不是先去练技巧,速度和反应能力等基本素质是不等于综合能力的,同样具备了基本的经济学素质也不等于具备了经济学的研究能力,有了兴趣再去读各种各样的文章,关注现实性问题,所以说数学是基本功是必要的,逻辑也是必要的,不要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数学和技巧方面。作为老师也是不应该去强迫或一味的倡导学数学的必要性,这点南开做得很好,经济类有400多本科生,即使有大部分都是区企业和政府工作,但是还是能从400多人选出20余人对学术很感兴趣,关键他们是自发的兴趣,有动力去学习,清华只有180多本科生,清华大力倡导学术研究,但只能勉强找出90人或者说是50人,兴趣肯定是不如自发的强烈,所以兴趣不应强迫产生。

另外中国的文化的弱点是喜欢跟风,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差,所以不要强迫他们搞研究。不要认为只有搞研究才行,每一个领域都会产生状元,去政府也好,去企业也好,经济学是一个大平台,从中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了对经济学特别感兴趣的那一部分人。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建议学校将最有兴趣和最好的同学推荐到外国最好的经济学院系去读书,对中国文化的吸引力要有自信,中国文化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会回来的,而不是培养给外国人的。

如何培养世界水平的中国经济学家
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滞后,但我相信迟早会产生的。这次回国后我觉得我们这一批人,尤其是对我个人来讲,希望能为下一代经济学家走向世界打下基础。一次在清华接受采访时曾经讲过,我们这批经济学家很想在经济学发展中实现突破,但是这比刘翔取得突破要难多了,而且时间会更长,但是我想假如能有像刘翔教练那样的好师傅就很不错了。我知道个人的发展有限,可能算是国内还不错的,但是我更多的寄希望与青年人,在经济学研究上我可能已经是一个中老年人了。中国经济学的现状一定会改变,但是现在还存在论资排辈等问题,这个不太好,以后一定要为青年学者发展创造空间,国内有很多青年学者又非常好的潜力,许多地方值得我去研究学习,我想还得从零开始,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研究方法和思路,因为从国际上讲中国经济是一个大研究体系中的一个小部分,中国经济存在自己的特色。

对转型经济学的态度
    中国正处在一个转型经济或者说是一个过渡时期,中国的转型经济学应该有很大的发展前途,但应当和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结合起来才会更有生命力。

“首先中国现在是处在转型,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我们的经济改革并不是要把经济和政府以及政府官员相对立,而俄罗斯等国家则是限制政府和政府干涉相对立,中国是两者相结合的。

   其次,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的发展模式与日,韩,台是不可比拟的,越往前发展这种情况越明显,中国的经济可以说是一个小联合国,有30多个大中型国家组成,中国经济的特点必然与其它国家是不一样的,从世界的经济发展史上看,只有两个国家的经济起飞与中国目前的经济起飞有一些相似,一个是日本18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经济起飞,另外一个就是美国经济从1900年至1920年的起飞,我们的经济起飞要比前述两个国家的经济起飞更明显。

   中国的转型与东欧,前苏联以及东亚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经济小也不愿意将自己化为转型经济学,我认为中国的转型经济学的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应当为世界的转型经济学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要和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相结合,转型根据定义就是一个过渡,这样吆喝政治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相结合才会更有生命力。” 

纵谈中国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发展方向

在这一点上,我完全同意钱颖一和田国强教授的观点,唯一要补充的一点是经济学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不可分家。可以以工科和理科的关系作比较。经济学与工科和理科相比,发展上迟一些。在近代牛顿时期,理工科是不分的,牛顿研究的既涉及理科又涉及工科。到法拉第发明时期时工科和理科开始分离。经济学名下实际上既有“理科”又有“文科”,理科侧重理论研究,不讨论政策上应该怎么办,只是提出问题;“工科”是对经济政策的研究。比如今天我听了一个关于“中国经济政策的乘数效应”的报告,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工科文章。总之,经济学分析框架既包括理论分析也包括政策研究,经济学不应分家。

李教授认为当今中国经济最薄弱的是理论方面,应该坚持中国经济自己的研究道路,从中提炼出真正与国民经济接轨的问题。“我认为我们中国现在比较薄弱的是理论研究方向,我们政策研究方向还不错。至于我们的理论最有潜力的不是与国际接轨的部分,国际接轨是要把国外的研究拿来扩展一下,实际上是跟着西方国家的发展方向走。实际上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相对生产能力过剩,比如说某个大师发现了一个问题,例如内生发展理论,就会有大量的学者,研究生很快就能掌握相应的数学技巧和逻辑上的技巧,并且能搞得很透彻,不超过五年,这个问题就没有意义了,全世界的政治格局都是生产能力过剩,缺少发现某个问题的能力,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世界是不一样的,中国是一个大国,大经济,是可以提出一些其它国家没有想到的问题,所以应该坚持中国经济自己的研究道路,从中提炼出真正与国民经济接轨的问题。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