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第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纪念D.Gale Johnson专场综述

  本次年会为纪念著名经济学家,于二零零三年过逝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D.Gale Johnson教授,特地开设了纪念D.Gale Johnson专题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担任主席。本专题一共报告了四篇文章,评论人为Calla Wiemer(亚洲开发银行)和左学金(上海社会科学院)。

  林毅夫教授首先回忆了约翰逊教授的生平及对中国经济研究的贡献。约翰逊教授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曾经担任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主任和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等学术职务。十分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国际学术界顶尖的经济学家,他长期以来十分关心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事业,对中国经济问题,特别是中国农村经济问题做了许多开创性研究,这在国际经济学界是少有的。约翰逊教授对我国农业和农村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高度赞扬1978-1984年间的中国农业改革。不过,他也指出改革的一个缺陷是政府在放弃人民公社中的政治和政府职能的同时,几乎没有建立相应的机构来代替行使这些职能,以致医疗保健、教育以及其它许多地方公共品供给情况恶化,某些与集体生产相关的职能,例如维护灌溉水渠和设施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政府宁肯花巨资在大城市中改善办公和生活条件,而忽视了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支出带有强烈的城市倾向。应该说,他的这一批评是很中肯的,对照当前通货紧缩和农村落后并存的形势,更加令人深思。

  约翰逊教授也对我国农村的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出了他的看法。他力主改变单纯依靠行政强制实现控制人口增长的做法,认为现行的农村政策有许多是鼓励生育的。相反,通过发展农村教育和社会保障事业,调整土地制度,能够更容易并且代价更小地实现人口控制目标。实际上,他是最早倡导在中国农村实行养老保险的经济学家之一,许多论断都十分发人深省。

  他对前苏联、东欧农业问题也有许多独到的看法。比如他认为苏联集体化是否导致了资源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和农业对工业化的贡献这两个问题之间是没有联系的。集体化的执行过程十分不适当和野蛮,以至于在接下来的十多年中,并不存在农业向工业的资源净转移,如果继续保留大部分私人农业,则会出现相反的情况。虽然农民受到剥削,发生了资源从农业向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转移,但是并不能因此就断言集体化有助于工业化,更不用说有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了。如果不实行集体化,农业会对工业化贡献更多,更不要说从国外进口粮食了。

  与许多偶然研究中国问题的国际经济学家不同,约翰逊教授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是系统的、长期的、十分严谨的。他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关注中国问题,时至今日从未间断,并曾多次到中国访问。读了他的文章,可以发现他是那么熟悉中国现实国情,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国情结合得又是那么自然、贴切。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可以不同意他的某些论断,但是对他做学问的态度则不能不佩服。作为他的学生,林毅夫认为自己一直是他的学问和人品的受益者。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和治学方法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黄季焜的《中国农村贸易改革,农户效应和贫困》和丁士军,陈传波的《对农村老年人状况评价的分析》都与中国三农问题有关,这都是约翰逊教授生前十分关心的问题。王德文的《城乡差距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与赵耀辉报告的《中国地区收入差距与劳动力转移》都涉及地区间收入差距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两篇文章均观察到自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以来,中国地区间包括沿海-内地以及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大。王德文的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和城镇劳动力生产率的差异,并对社会保障等问题提出了很多大胆的政策性建议。而赵耀辉认为,人口迁移可能是缩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通过计量分析,她认为如果要使今后城乡的收入差距保持不变,农村向城镇的迁移量必须达到现在的四倍,这需要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左院长表示十分赞同赵教授的观点,但黄季焜对该文章的计量方法也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批评。

  此次专场讨论切中热点,论文质量高,评论人的评论深刻而富有启发性,听众反应十分热烈,大家都表示从中收获颇丰。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