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与香港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张俊喜畅谈

与香港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张俊喜畅谈

作为宏观经济学分会场的主持和金融学分会场的主评,张俊喜教授在本次年会认真深入和细致充分的评论给在场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精彩而独到的见解赢得了在场人员的纷纷好评和热烈鼓掌,记者特意采访了这位匹兹堡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香港中文大学、英国Dunkee大学和香港大学任教的教授。

问:您觉得本次大会论文的质量如何?

答:首先,我的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在中国经济学年会上在国内化的基础上国际化了,我们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波、香港的论文,可以说是我们华人经济学界的盛会,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其次,我觉得论文的质量还是很高的,这可能是代表了国内经济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最高水平。

问:您如何评价本次大会论文的研究方法?

答:我认为研究方法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理论上的探讨。 理论上有比较前沿的,像你们中心有些学生就做了较前沿的东西,比如RBC模型和endogenous growth模型,这体现了年轻一代的理论休养水平,确实是经济学界的一件大喜事;第二类是实证方面的,这方面选题多元化,既有包括传统的课题,比如通胀问题、财政问题、货币问题,也有目前较新的课题,比如银行存差问题、风险问题和私有化的问题。这代表了我们有不同的能力和研究水准。

问:您谈到了这次论文的国际性和多样性,毕竟这只是第二次年会,论文还没有经过一个正式的固定的学术委员会来评审,您认为这些论文有何不足之处呢?

答:理论方面,我觉得较肤浅,机械地套用国外的理论模型,许多假设不符合中国的现实,或者是不能做到自圆其说,没有“internal consistent”。这一点我觉得以后可以改进,因为整个经济学可以说是“making assumptions”的过程,经济学家的好坏差距正在此,好的经济学家可以把假设做得更接近实际,所以他得出的理论越有生命力;一般的经济学家捉不住整个影响理论框架的最中心的假设。所以可能由于时间较短,这方面有待提高。

    实证方面还是停留在定性的描述阶段,虽然统计数据掌握的很好很全面,但是没有做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比如,今天上午的一篇论文分析这些年来财政政策的低效,它只是考虑财政赤字问题而没有做进一步的实证检验,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非常片面和主观,没有做科学的定量分析。这里我看到了两个阵营的人:一个阵营的人侧重理论的方法,但没有注意理论的实用性和应用问题;另一个阵营的人定性的描述性研究很多。一边是太定量一边是太定性。国外的趋势是一方面有一个好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有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定量检验。如果国内能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能达到一个相当的水平。

问:您所说的定量分析是指什么?这次我看到不少文章都作了计量检验了,这难道不算定量分析吗?

答:计量是分析定量的,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定量要有个模式,不能光看到两个变量有什么关系,还要分析这个关系到底有什么逻辑性。不好的实证研究只是做了统计数据的收集工作,没有做进一步的搜集工作。经济学的美妙之处在于把非常定性的东西比如机会、效用、选择权、风险定量化。如何把定性的概念用定量的方法表述出来是今后进一步提高的一个方向。比如今天有一篇关于国债风险问题的论文,就没有讲到如何衡量国债风险。

问:现在大陆经济学界有一股不正之风,抄袭现象比较严重,昨天的院长会议专门对此进行了讨论,并且一致同意发布联名倡议书,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香港是否也有这个问题?

答:我的感觉比较正面,我觉得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水平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来有大幅度的提高,与国际间的差距也慢慢缩小。不可否认,抄袭是有,这种现象在国外也有。我觉得这里有几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研究者自身的职业道德。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客观地科学地把自己努力奋斗的研究成果公布出来,这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要自我完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现在制度缺陷的表现。现在教授的晋升和研究生毕业都要求在国外发一篇或者在国内发几篇,这种定量的指标不可取,它造成了某些人的急躁情绪,与国外的差距不是一夜之间就能赶上的,学术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努力。这种被迫的出成果有些像拔苗助长和大跃进时期超英赶美的感觉,由此造成了学术上的泡沫现象。从老师的晋升、评级、涨薪到学生的毕业都过分地强调了数量而没有强调它的质量,这样在客观上就鼓励了抄袭。香港也有这个问题,但由于香港的竞争比大陆激烈,大家几乎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没有这么严重。大陆层次比较开,像北大清华属于超级大学,中间还有一批一般的大学,再有就是第三类大学,如果用一刀切的标准来要求老师和学生的话反而会出现一些问题。

问:在这次会议上可以看到许多年轻的面孔,包括我们中国经济经济中心的6名尚未毕业的硕士生都作了演讲,那您对我们这些学习经济的年轻学子有何建议和鼓励呢?

答:我很高兴看到有这么一批年轻有为的有很大潜力的年轻经济学子,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一个我们经济学界的一个很健康的现象。但是因为时间短差距大,我们一些年轻的学子有一些急功近利的心态,这对他们个人的学术成长不太健康。我的建议是这些年轻学子不要追热点问题,因为你们永远追不上热点问题。前几年有一个学生写了一个关于中国二板市场的论文,当时很热很火,但是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很快就冷却下来了,结果这个学生写了这篇文章没有任何意义,基本上就作废了。我对我自己的学生的要求是首先要有兴趣,另外老师要把握住方向,尽量不要让学生走弯路,做一些基础性的有长期生命力的问题。现在年轻一代的研究热诚很高,什么都想研究,但是经济学已经到了分工化程度很高,专业化很深的阶段,一个很小的问题都值得探讨。不要做大做空或者马上想要对政策有多大的影响,而做一些对我们的知识更新有帮助的有长期生命力的课题。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