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第十六届中国经济学年会

年会分会场专题八:劳动、人口经济学(一)
第十六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发展经济学专题讨论会的劳动、人口经济学讨论专场于2016年12月3日下午在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进行。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何泱泱、华中科技大学的万千和暨南大学的陈祎分别在职业性别隔离与工资差异、高校扩招对教育代际关联的影响和学制改革对教育回报率的影响这三个领域进行了精彩了的论文报告。本次报告的主持人是来自暨南大学的陈祎。

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何泱泱,她此次参会论文的题目是《中国职业性别隔离与工资差异近年在发生什么变化?》。该论文以18岁及以上人口为调查对象,选取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年和2013年的数据,通过对2003年和2013年性别工资差异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城市户口、已婚、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的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工资差异逐渐拉大;教育水平越高,工资收入越高,但长期中教育回报的影响作用逐渐变小;工作经验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在动态变化。

她进一步通过对性别工资差异分解为职业内个人特征差异、职业内性别工资歧视、职业间个人特征差异、职业性别隔离等几个方面,发现职业内部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频繁,职业内部性别歧视是其工资差异最主要原因,几乎能够解释总体性别差异的3/5以上;职业内部个人特征差异是工资差异的第二大原因。整体来说,该论文得到两个结论:一是中国劳动力市场职业性别隔离程度逐渐缩小。二是职业性别隔离对性别工资差异的长期影响逐渐减弱。

有与会者提出本文得出的结论说明在长期中教育回报的影响作用逐渐变小,那么性别工资差异该如何减小的疑问。作者从职业内部个人特征差异的角度解释了女性工作者可以通过加强个人特征(工作经验、个人能力等)来有效提升工资回报。

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万千,他此次参会论文的题目是《高校扩招对教育代际关联的影响》。高校扩招使得录取率从1999年的33%上升到60%左右的研究背景下,文章关注高考扩招名额是如何在优势家庭和相对劣势家庭中进行分配的。该论文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样本14岁时详细的教育史数据,分析个体父母的特征,如受教育程度、年龄、是否为共产党员和个体的特征,如民族、性别、户口类型、出生地所属省份等对子女受教育年限的影响, 发现全样本下,高校扩招对代际教育关联没有影响;但在仅包括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省份样本下,高校扩招对代际教育关联的有明显影响。因此,加入没有资格参加高考的样本,作为对照组,继续研究省份间高校扩招力度、高等教育的需求的差异的影响,发现高校扩招对代际教育弹性的影响在省份间存在差异,且高等教育资源贫乏的省份,代际教育关联是没有发生下降的,甚至是上升的。全文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省份的代际教育关联程度发生了显著的下降,高等教育资源较为贫乏省份的代际教育关联程度发生了轻微的上升。二是只有当社会优势阶层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满足了,多余的高等教育名额的供给才能被处于相对劣势阶层所获得。

与会者提出,为什么本文得出的回归结果说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不显著,该如何解决。作者认为,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很难解释,具体解决方法可以取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的最大值,也可以分别做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的回归分析,后期会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第三位报告人是来自暨南大学的陈祎,他此次参会论文的题目是EstimatingReturns to Education in Urban China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in theSchooling Reform。该论文选取
142个县的学制改革史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的家庭教育回报率的面板数据,研究初、高中的五个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即家庭条件的富裕或贫穷、改革的年份和颁布义务教育法对学制改革的响应不显著,地区迁移和大学及专业选择对学制改革的响应显著。本文的结论是,从外生变量学制改革角度分析教育回报率有效性高,是否进入大学和大学专业选择是教育回报的一种重要衡量标准。

与会者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0年学制改革与教育回报,是否可以加入如文革期间的变革进行比较分析。作者认为在样本数据进一步充足的情况下,比较分析是本文后期的研究方向之一。

(文:陈青青 摄影:范馨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