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第二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

第二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宏观经济学专场(一)顺利举行

  第二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的宏观经济学专场(一)于2020年12月5日下午在北大汇丰商学院329教室举行。报告会由北大汇丰商学院博士生李兆睿主持。

  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北京大学的陈方豪老师,报告的文章为《禀赋结构一致的技术调整:技术可转换性与结构转型》。

 


陈方豪


  文章研究了在我国改革开放早期制造业产业内人力资本浅化的现象及其对 结构转型的影响。论文基于长跨度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根据生产技术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高低构建产业技术可转换性指标建立了如下关于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本的特征事实:1982年至 2005年,(1)我国就业人口中低学历有效劳动力相对增多;(2)技术可转换性越高的职业和产业,高学历密集度降低越多;(3)技术可转换性越高的产业,就业规模增加越多。
  为了解释上述特征事实,文章使用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提出禀赋结构一致的技术调整的概念,建立了一个两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解释了上述事实:技术可转换性高的产业能够通过朝禀赋结构变化的方向降低高学历劳动力的密集度,减少对稀缺要素的使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扩大规模。
  文章丰富了新结构经济学所倡导的“因势利导发展产业”的相关政策建议内涵:对于国家与地区政府而言,不仅可以按照其禀赋结构挑选产业,还可以对高技术可转换性的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来适应本地禀赋结构;对于企业而言,在进行海外投资与产业转移的时候,应注意采用与本地禀赋结构相适应的技术形式。

  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清华大学的张龙天老师,报告的文章为《结构变迁中劳动力份额的升与降》。

 

 
张龙天


  文章基于1950-2017年的国家面板数据,为经济增长和劳动份额的长期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文章的主要发现是,在长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份额与人均实际GDP之间呈现出三次曲线的关系:在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劳动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会先下降,直到达到一个第一个临界值,之后上升直至到达第二个临界值,最后再次回归下降的趋势。文章发现这一规律不仅使用于战后的欠发达经济体,也适用于英国、美国这样发达经济体的早期腾飞阶段,同时有利于理解我国劳动份额在2009年后上升的趋势。
  为理解上述现象,文章构建了一个两部门的CES增长模型,刻画了资本在新部门的积累以及劳动力由旧部门向新部门的转移。基于文献中的常用参数,模型的模拟结果一致于实证结果中的劳动份额非线性变动。
  基于报告论文,现场观众就劳动份额的衡量指标、模拟结果的契合程度等问题同张龙天老师进行了交流。

 

  撰稿、摄影:李兆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