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第二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

第二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金融学专场(二)成功举行

  第二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的金融学(二)专场于2020年12月5日下午在北大汇丰商学院313教室举行。报告会由王毅鹏主持。

  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湖南大学的王毅鹏,报告论文为《金融渗透与农户减贫增收:来自中国县域的证据》。通过对2006—2016年中国各县面板数据的分析,他与合著者研究了金融渗透与农村减贫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利用对减贫进程均表现出正向调节作用;(2)以上两个渠道具有门槛效应,具体表现为放大效应而非倒“U”型效应;(3)保持区域金融市场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金融渗透加速农村减贫进程的前提;(4)农村经济增长渠道所传递的“涓滴效应”是贫困县脱贫的主要动力;(5)贫困县农村金融渗透的改善,将激活农村金融利用对农村减贫的持久效应。

 


王毅鹏


  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贡献:(1)在金融渗透对农村减贫的影响过程中,本研究首次为缓和效应、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的影响提供了中观证据;(2)研究发现金融渗透对农村减贫过程具有放大效应,而非倒“U”型;(3)研究揭示了加强金融渗透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不是仅仅加强金融渗透,才是加速贫困县脱贫的更有效途径。
在讨论环节,张特提出了经济增长对金融贫困的反向作用问题,并以落后西部地区为例进行了详述,随后报告人从工具变量的角度做出了解答;陈宝珍结合自身扶贫经历就诸多细节问题提出了建议;李树杰老师从农村减贫真正所需出发,同报告人进行了交流。
  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陈宝珍,报告论文为《数字金融行为与农户金融可得性关系研究——基于农户使用数字支付视角》。基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展的农村普惠金融调查,陈宝珍与合著者研究了农村数字金融的使用现状、金融排斥现状并测算了金融可得性。研究发现:(1)当前数字金融在农村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农户对数字支付的使用,支付方式以微信和支付宝支付为主;此外,大部分农户面临投资理财排斥,小部分农户面临银行贷款排斥。(2)农户金融可得性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中,银行贷款可得性水平相对较高,而投资理财可得性水平最低,但两者均有上升趋势,民间借贷可得性水平却逐渐下降。(3)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高农户的金融可得性;数字金融能够提高农户投资理财可得性和银行贷款可得性,但对民间借贷可得性的影响并不显著。除供给效应外,机制检验证实了数字金融能够通过信息效应改善农户金融可得性。

 


陈宝珍


  研究给出了以下两点政策建议:(1)充分发挥数字金融提升农户金融可得性的积极作用。为数字金融在农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如加强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为数字金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2)针对当前农户面临金融排斥现状,向农户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农户金融素养。
  评论人赵亚雄认为数字支付区别于数字金融,或许以数据信贷、数字理财来代替数字支付更加合理,同时金融可得性是数字金融产品使用的前提条件,因此信息效应的方向有待商榷。陈宝珍也认可这是一种相互作用,并考虑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
  第三位报告人是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张浩老师,报告论文为《数字普惠金融与家庭信贷约束——兼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家庭信贷的冲击与应对》。张浩老师从“数字普惠金融是否能有效缓解家庭信贷约束?”问题出发,结合新冠疫情的影响,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在健康冲击与经济冲击中的应对作用。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所面临的信贷约束问题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以标准差衡量);(2)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其扩大信贷渠道有效缓解了家庭信贷约束;(3)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家庭信贷约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4)数字普惠金融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有发挥重要作用的潜力。

 


张浩


  研究具有以下三点政策意义:(1)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减缓家庭所受到的信贷约束,尤其是低收入和财富家庭的金融服务受到排斥、信贷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等问题,因此应大力发展数字金融。(2)应警惕数字普惠金融依赖于新技术所引发的新的歧视和门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国民金融素养提升计划刻不容缓。(3)新冠疫情对家庭流动性造成了巨大冲击,发展和推广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缓解家庭信贷约束、应对疫情引发的家庭流动性骤降。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贡献:(1)将数字普惠金融对信贷的影响拓展到居民部门,并注重讨论了疫情冲击下更容易受到信贷约束的居民群体。(2)揭示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潜在问题——对信息基础设施不足的地区以及受教育程度低、金融知识匮乏和缺乏智能制动终端的家庭,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能会产生数字红利分配不均,进而引发新的数字鸿沟,带来新的金融排斥问题。
  评论环节,评论人就问卷细节、信贷约束的事后性以及贷款的不完全性与报告者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撰稿、摄影:曹文亚(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