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第二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

第二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内蒙古大学专场(二)成功举行

  第二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内蒙古大学专场(二)于2020年12月5日下午在北大汇丰商学院523教室举行。报告会由梁斌老师主持。
  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赵云霞,报告的文章为《照料投入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赵云霞


  作者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父母对孩子进行娱乐和教育方面的时间投入是很重要的;其次,将时间投入与金钱投入做对比,对于儿童的成长而言,前者比后者效益更高;再次,父亲和母亲的时间投入所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就等量的时间投入而言,母亲的平均效益水平大于父亲;最后,将父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分层考虑,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时间投入带来的收益也越高。
  作者总结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应该更注重时间投入,因为它比金钱投入具有更大的投入产出比;而且父母的个人素质也会通过陪伴的过程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意味着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提高自身学习水平。这些研究发现可以用于帮助父母更好地规划自己对子女的教育安排,有利于推动解决我国目前的“教育难”问题。
  评论人梁斌老师首先高度赞扬了这项研究的社会意义和视角创新,同时指出,文章中关于子女未来工资预测、金钱投入、时间投入等变量仍存在定义不清晰、数据不准确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
  第二位报告人是来自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闫鹏,报告的文章为《巨灾经历与亲社会行为》。

 


闫鹏


  作者简明梳理了文章的脉络:首先,本文来源于对生活经验的直接观察,经历过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幸存者,更经常在以后的生活中表现出对其他受灾者的同情以及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热情,于是,研究者进一步地提出推广的假设——有过巨灾经历的人比其他人更可能做出亲社会行为;然后,研究者收集了强烈地震、志愿服务时间、对政府和陌生人的信任程度等观测和调查数据,并进行了严谨的计量分析;最后,他们发现,有巨灾经历的人确实更倾向于在之后的生活中对政府和陌生人表现出信任并且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第一位评论人李琴老师首先肯定了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文章对所研究问题的详尽讨论与充分证明,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在变量选择上,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可以进一步具体化;在实证数据上,还需要进一步区分出受灾人所在的地理环境和城乡位置;在调查数据上,对政府和陌生人的信任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其作为量化数据的合理性依然存在一些疑问。
  第二位评论人侯建昀老师认为本文在事实论证与机制梳理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第三位评论人宋月萍老师则进一步在政府信任问题的传导机制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第三位报告人是来自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王文斌,报告的文章为《学生的时间配置和学业负担:基于2017年中国时间利用调查数据》。

 


王文斌


  本文的基本逻辑是,随着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必然会构成对其他时间的挤压,但是考虑到学生对其他时间的用途很多,包括通勤、写作业、补习、娱乐等,课业负担对其他时间的挤压效应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应该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
  研究者聚焦于学生们不同的家庭背景(主要由父母收入和受教育水平决定)对课业负担挤压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课业负担的增加,无论来自何种家庭,学生的其他时间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但是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所受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果父母的经济条件更好、受教育水平更高,课业负担更倾向于压缩学生花在看电视和玩手机上的娱乐时间,而非作业和补课时间;而在来自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学生中,课业负担的挤压效应则更多地集中在作业和补课这种课外学习时间上。如果这项结论被证实确实存在,将从侧面暗示未来的受教育水平的阶级固化问题。
  第一位评论人刘娜老师指出,这项研究的调查数据可以进一步量化,并且如果将本文的题目进一步聚焦在课余学习时间和课余娱乐时间的选择上,应该会使结果更具说服力。
  其他与会人员也对文章改进积极提出了看法,包括“课业负担作为关键字的负面暗示太强”“学生的时间安排、父母的经济条件和教育背景等因素还可以进一步凝练和挖掘”“研究应该进一步考虑时间利用的有效性而不仅仅是时间的绝对长度”等。


  撰稿、摄影:周玉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