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北大:“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顺利召开

  2008年4月25日上午9:00-12:10,由北京大学经济学总会和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四会议室顺利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胡坚教授主持,共有六位宏观经济方面的专家学者做了演讲报告,分别从消费,投资,外贸和财税政策等角度对当前中国宏观形势面临的最大问题-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了剖析。北京市经济学总会的部分常务理事、北京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成员、北大经济学院部分教师和学生参加了研讨会。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做了题为《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报告,彭司长指出,由于受到雪灾,“藏独”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剔除价格因素之后,投资、消费需求、外贸和居民实际收入的都有微降,而政府收入却有所上升,导致价格上升的原因包括:经济长期的高增长,流动性过剩,工资成本上升和资金利率上升等。从对未来形势的判断来看,由于本轮通胀预期已经形成,短期难以逆转;加之国际市场价格上升使得政府对价格管制付出的代价太大,进一步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从这点来说,价格上升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但是鉴于目前的价格GDP增长率远低于通货膨胀率,目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处于“滞涨”的判断。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李庆云的发言题为《从收入差距的视角看反通货膨胀的对策》。李教授认为,本轮物价上涨的突出问题是食品价格上涨过快,成本推进特点突出以及流动性过剩对物价影响很快。物价的上涨对于低收入者影响尤其严重,在制定反通货膨胀措施的时候必须关注国计民生,适当的向低收入者倾斜。李教授同时还提出了在当前通胀环境下如何保障低收入者利益的政策建议。
  之后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海平教授做了关于《北京市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的报告,该报告以第一手的翔实数据为基础通报了北京市当前面临的最新宏观经济情况。该报告称,当前北京市总体经济状况运行良好,内需旺盛,投资平稳增长且结构趋于优化,外需趋缓,发展方式进一步改变。但是当前经济社会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诸如物价上升关联度增加,居民增收难度加大和新兴产业出现新变化等。王海平教授诚挚地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针对目前的新形势提出有益的政策建议以促进首都经济更健康稳定的发展。
  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林桂军教授则着重从对外贸易和外汇储备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所做的演讲题为《我国贸易顺差储蓄投资分析》。他认为,贸易顺差的去向无非是两个途径:转化为国内储蓄和转化为对外投资。转化为国内储蓄的那部分,使得国内储蓄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如果无法快速消化的话,则有流动性过剩之忧,为国内通胀埋下隐患;转化为对外投资的那部分从数量上来看同引进外资的额度有惊人相似,这表示在引入外资的同时亦有差不多规模的资金流出国内,而流入中国的资金却由于资源,人力资本和政府制度方面的制约却并未形成生产力。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杨瑞龙教授对本学院宏观经济形势研究的最新成果做了通报,对经济过热的讨论中,他认为中国经济依然寻在高位运行的空间,但是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和收入结构落后使得中国消费大幅增加缺乏收入支撑。关于通胀问题,他的观点是:通胀趋势的确存在,且具有结构性特点和成本推动型特征,货币因素不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本轮通胀具有补偿性和国际联动特点。综和以上因素,他认为,结构性的通胀是高增长的必然结果,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持续,但是必须防止其转化为全面型的通胀,在政策方面,应该特别注意使基础设施型财政转化为民生供给型财政,解决通胀可能带来的中长期问题。
  最后进行演讲的是北京大学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洲研究员,他在报告《中国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特殊性》中指出,我国目前发生的通胀既有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由于供需关系变化引起的价格波动的共性,也有由于市场转轨过程中的高速经济增长而产生的特殊性。具体而言,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需求拉动导致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正逐步过渡为成本推进的总量性通货膨胀;二是通货膨胀的体制背景和过去相比发生重大变化,三是本轮通胀是在中国经济进入较高发展阶段之后发生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上升到一定阶段后对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客观要求。
  嘉宾演讲结束之后,学者们展开了进一步讨论,纷纷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会议在热烈和活跃的气氛中结束。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TOP
  • 三日
  • 一周
  • 一月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