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北大:林毅夫对话梅尔森、莫里斯——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国

      \

    一位是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媒体的极大关注;一位是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杰•梅尔森(Roger Myerson)教授,他谦虚热情,甚至因为不忍心打断记者的连连发问而最后离开会场;一位是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rlees),他在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已经来到中国授课。

    这几位学者聚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碰撞呢?2011年11月4日下午,北京论坛(2011)“世界格局变化中的国家发展与文化复兴”专场对话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对话嘉宾正是这三位学者。

\

林毅夫:注重以“仁”为核心价值的儒家文化

    林毅夫从中华文化复兴的必要性说起,他认为中华文明的复兴一直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难题,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在历史上,有一段时间曾受西方影响,在政治和经济上出现没落;还因为在现实中,许多国家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选择了西化的方式;再加上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9%的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制造业基地和第一大贸易国,如何维持这种奇迹,如何促进国家的发展,这些都使得中国文化的复兴有了现实的必要性。

    而“复兴“指的是文化在落后之后又回到先进文化的行列中的一个过程,这里首先涉及如何区别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林毅夫认为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对生产力的促进上;其次,这样的一种复兴涉及到文化的延续,而文化能够延续,关键在其核心价值的延续。

    因此,林毅夫推出中华文化得以复兴的关键是儒家核心价值“仁”的延续性,并以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基督教原理的延续性以及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等经济发展良好且受“儒家”影响的国家为例,从国际和历史的角度说明了“仁”对中国国家发展积极影响的可能性。

    他提醒我们不要忽略希腊文明、两河文明以及罗马文明最终衰落给我们的启示,即中华文明也有可能改变,并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继承并弘扬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

罗杰•梅尔森:关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权以及民主的重要性

    罗杰•梅尔森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民主机制上。他首先以英国议会制度在17、18世纪发展的历史为例,说到当时的英国地方乡村贵族因为拥有公路的收费权从而扮演了地方政府的角色,进而有权参与国家的管理,这同时证明了地方参与中央决策会有利于政治的健全和发展。

    与英国相比,梅尔森认为中国的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形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因为在君主制下,忠诚作为重要的内核被不断强调,并在儒家的行为规范中不断得到体现,且又通过科举制的培养和选拔机制不断得到深化,最终导致中西文明在政治体制上的不同。

    对于民主制,罗杰•梅尔森认为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慷慨无私地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所以只有通过民主制下的奖励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才能激励人们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最终增进国家的福利。

\

詹姆斯•莫里斯:注意“公共物品”的内涵

    詹姆斯•莫里斯教授对两位教授的观点进行了评论,他在同意两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和政治制度都是公共物品,且都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并对比了韩国民众和希腊民众面临经济危机时的不同做法来说明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精彩的主题演讲后,对话进入了学者之间的交流环节。林毅夫和梅尔森的交流直指中西文明本质的差异。林毅夫向梅尔森阐述了自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他提出要区分不同种类的功用,儒家关注个人情感感知方面的功用,因此中国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而梅尔森也相应的对基督教文明做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在西方社会,“人们觉得自己的服务会有所报偿”的信念被一个又一个持此信念的人不断强化,这是人们行为的前提。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