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北大:严复讲座邀请美国教授斯蒂文•杜尔劳夫教授:社会


\

撰稿/冷书杰

    6月15日下午,第十届严复经济学纪念讲座在北京大学朗润园万众楼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著名经济学家、执教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斯蒂夫•杜尔劳夫(Steven N. Durlauf)教授谈谈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社会互动和个体行为,从经济学视角来解读社会学问题。讲座由国家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巫和懋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出席了本次讲座。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副主任姚洋教授对斯蒂夫教授进行了简短的介绍。斯蒂夫教授是世界著名智库圣塔菲研究所经济项目主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他是《经济增长手册》的编辑之一,负责编辑的第二版《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享誉世界。社会互动与个体行为的关系是他的最新研究方向。

    斯蒂夫教授用三位小说家的作品开场。通过分析小说家描绘的场景,他认为,社会互动能够解释很多现有的社会问题,如:为什么黑人女学生在美国高中生吸烟率中占了较低的比例。为此,斯蒂夫教授提出了社会互动的三个渐进的基本概念。第一,个体的信仰、偏好和机遇往往受到集体成员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是相互的。社会乘数由此而来。第二,集体成员会随着社会互动的进行逐渐演变,形成不同的阶层,由此产生了社会和经济的区隔。第三,随着统治阶级不断应对不同的互动环境,社会不平等和贫穷会加剧。“社会互动论最主要的特征是,个体动力和社会结构的结合能更全面地解释个体行为;而在一个混杂的人口中,群体行为会随着社会互动不断涌现。”斯蒂夫教授说。

    社会互动的典型包括:同辈群体效果、榜样、社会规范、社会学习等。在斯蒂夫教授看来,这些社会互动模型在生育、教育、就业、语言、犯罪、科学中的理论选择等多种领域,都具有较可信的解释。他认为,能够产生社会互动的群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向型群体,如邻里、公司、学校;另一种是“外向型”群体,如民族、性别和宗教。“从经济学解读,社会互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特征,包括了非线性、多重均衡、社会成熟和相变。”斯蒂夫教授说,“而且,这些特征具有普遍性意义。”

    斯蒂夫教授运用计量经济学上的一个统计学模型,详细分析了两个经典的社会心理学案例,以此来解释社会互动是如何影响个体行为的。他认为,在公共领域里,社会互动论依然是一种思考工具。“社会互动模型能有效帮助我们理解公共政策的效果。”他谈道,“公共政策的一大目标是,减少个体成果对与个体无关的因素的依赖。而很多群体成员恰恰就属于这类因素。因此,政府通过平权运动等形式,进行群体再分配有其合理性。”同时,斯蒂夫教授强调,社会互动论表明公共政策的效果是高度非线性的。我们不能通过对小型政策干预的效果按比例加总,来评价大型政策干预。这就提出了一个最优政策设计的问题。公平与效率的博弈一直存在于社会互动论影响的环境中。

    在问答环节中,斯蒂夫•杜尔劳夫教授与林毅夫教授以及在座的专家和同学,就家庭在社会互动中的作用、如何打破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边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并有趣的探讨,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讲座最后,巫和懋教授代表北大国际(BiMBA)向斯蒂夫教授赠送礼品,以表谢意。

\

\

\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