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北大:和LSE-PKU暑期学校师生的对话

   2005年8月25日中午,年轻美丽的Siri Terjesen博士正在朗润园的草坪上和她的国际学生们热烈的讨论案例。在席地而坐的学生中,来自中国的梁先生正在低头沉思,漂亮的德国姑娘快速的在书页上做笔记,热情的意大利小伙子以一贯的激情兴高采烈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这是LSE-PKU暑期学校项目的管理学课程例行的午餐会时间,在每天上午3个小时的课堂讲授之后,教授会带领学生开展讨论。于是在北京夏秋之际的朗润园里,我们就可以听到那些生动鲜活的语言。

  Siri博士在接受采访时似乎还没有从刚刚热烈的讨论气氛中回过神来,她的那种近乎学术讨论的热情让我们感到异常惬意。就是面前这位年轻的女性,已经在分别在美国、挪威和英国接受了本科、MBA和博士的教育。她的足迹遍及香港、台湾、澳门、新加坡、日本等地,“最后,我终于来到了中国。”她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任教于LSE的Siri在本次暑期学校项目中与来自美国的Jeff Shay博士一起,担任管理学课程的教授。这也正是他们在各自的研究中不断探索并取得丰硕成果的领域。两人有着相似的经历:除了接受过全球化的顶级管理学教育之外,都曾经在知名企业任职。正是因为这样,他们的课程以生动的讲授和丰富的案例受到了学生的一致肯定。谈到商业管理教育,Siri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进修一门商学院课程。对中国学生而言,在商业语境下,多一些对话可能会更好。
  谈到她的首次中国之行,她好像突然间被激活了:“这里太棒了。我们的时间太紧张了,除了上课之外,几乎没有时间把北京游览一遍,还有上海等等。不过我想我明年还会申请来这里讲课。还有2008年,我回来这里看奥运会,我可是个不错的跑步运动员。”“我们在这里聚集了这么多国家的学生,这和我从前在欧洲和美国不一样,我会在一个班上看到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人,他们在一起讨论是一种全球化的意见。这很不一样,因为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我们每个人都学到很多。”

  点击看大图
的确,很多人都不会想到今天的中国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在我们精心筛选的采访名单中,来自美国、德国、英格兰、苏格兰、意大利、荷兰、西班牙、乌干达的教授和学生令人眼花缭乱,以至于我们的对话不得不以请教对方名字的读音开始。来自西班牙的Santiago Martinez-Almeida Fernandes就是一个。
  这个皮肤白皙留着卷发的年轻小伙子一进来就在纸上解释他名字的构成。毕业于Cardiff Business School后,他在马德里加盟了一家投资银行,成为一名交易员。他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清楚的写在脸上:“我喜欢这份工作。因为每一天都是不同的,市场总在变化。”当提到来到中国的感受时,他兴奋的说:“中国也是一样,每天充满变化。这算是一次度假,同时是一次重要的机会。我来到这里,看到这里发生的一切——中国的经济发展。这对我十分重要。”

  比起Santiago,来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Marco Via算是一个名字简单的人——他的性格也是一样单纯可爱。28岁的他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诸多发展机会,为自己的拟定了一个4年的全球旅行计划。如他所说,他希望在旅行中变得更加成熟,找到自己的方向。在他探索未来之路的过程中,把最后一站,也是最重要的落脚点放在了中国。选择LSE-PKU暑期学校的管理学课程,一方面为自己的大脑充电,另一方面,他还希望能够以暑期学校为原点,放射出一张在中国市场的业务网络,为他未来在中国的服装业务打下基础。“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的主角,我打算在明年就搬到北京来发展事业。”
  Marco去过很多国家,但是他对中国,特别是北京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中国人很有趣,充满活力和热情,对其他人很尊重,不自私。我在这里看到一些非常有趣的误会。”说着,他提起在欢迎午宴上和中国同学敬酒的故事,“中国人一定要把酒杯放在对方下面一些,表示敬意,结果我们都快到地板上去喝了。”说到这里,Marco和其他几个被采访者一样,表示由于课程太紧,以至于没有时间好好体会北京博大精深的文化生活。但是,我们却发现两个星期下来,很多国际学生都能说几个简单的中文词汇,这应该是CCER安排的中国文化与中文课的成效。

  最没有想到的是,我们会碰到Roger Liang。从姓氏中,我们不难猜出他是一个中国人。梁初中毕业就离开家乡广州,独自远渡重洋到美国求学,目前就读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学习经济学。这是他五年来头一次回到故国。他了解中国,了解北京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的学术水平,希望能够从暑期的课程中增进对金融的认识。“这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程项目。”他说,“我们能在其中做一些创新性的事情。这是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提起中国的经济发展,他和很多“海归”一样,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惊叹。“我还没有回到广州,但是我想那里应该和北京一样变化很大。”

  Piet Buitelaar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荷兰中央银行经济学家,在林毅夫博士主持的中国经济发展课程中,总是那个和林博士探讨学术问题的好“学生”。Margit Bonivart除了在IT领域内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之外,还是一个拉丁舞高手。Charles Genga,乌干达艾滋病控制项目的融资专家,供职于世界银行,来到中国学习管理与决策。Gregory Pelletier,法国国家科学技术与管理学院(CNAM)教授,因中法文化年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来到北京参加暑期学校更是一举两得……

  点击看大图
我们的对话进行了整整一个下午。很多在采访名单之外的外国朋友听说这里在进行一个采访都希望能表达自己对中国,对LSE-PKU暑期学校的看法。正如LSE的一位学生Richard在对话中提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中学习是非常有实践意义的,在来自几十个国家的学生群体中,他感到一种全球视角的思维方式,能够从不同的文化中学习交流对职业和学术的责任感,以及商业行为的更高准则。后来我们才了解到,LSE每年在伦敦也开设暑期学校,Richard却选择了中国北京作为他的暑期学校目的地,从中国离开,他将赴南非开始一年的管理培训计划。我们在祝福他的同时,也深深为他的胆识与远见所折服: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更多的接触世界,在全球格局下完成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2005年的LSE-PKU暑期学校是令人难忘的。从开学典礼到课程行将圆满结束的时间里,朗润园变成了全球精英会聚之地,来自世界各地的教授和学生在此共享他们对商业和未来的认知。毫无疑问,中国是吸引他们的最大理由和最高名义。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