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北大:学刊9月21日 Seminar 会议记录

主讲人:李荻

题目:《技术进步与要素收入分配》

内容摘要:本文在一般的新古典总量生产函数的基本假设下,从要素收入分配的角度,将常见的几种外生非体现型技术进步,包括希克斯技术进步、哈罗德技术进步和索罗技术进步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进行研究,并在动态技术进步的过程中给出了这几种常见的技术进步及其更为细致的子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评论人一:

曾建:李荻的论文逻辑严谨,数理推证严密,总的来说,文章不错。对于这篇文章有几点想法:首先,关于文中的证明,希望可以找到定义的原版,遵从哈罗德和希克斯的初衷;其次,关于经济的intuition,希望可以更多地考虑公式或者推理背后的经济含义,尤其增加对要素替代弹性的经济解释。这篇文章做的好,所以才有评论的框架。

李荻:关于定义,本身是描述性的,是为本文的立意和论证服务的,未必与以前文章表述的完全一致。至于没有使用哈罗德和希克斯等人的原版定义,是因为自己对于这些定义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但是在本文中,由于这些定义已被证明过,所以不影响本文的立论和推理。

评论人二:

张乐:本文推理严密,李荻对于教学工具掌握的很好,文中提到的替代弹性的确很重要,文章行文和排版都很不错。对于本文的几点意见:首先,技术进步本身是客观的,哈罗德和希克斯的技术进步只是一种分类,不是过程,文中对于技术进步的分解只可以用来比较分类的关系,所以文中的分解概念有些混淆;其次,没有证明σ的变化是如何反映技术进步的三种方式的;还有,由于没有specify a model, 文章很难做到对于哈罗德模型的定量分析。文章提供的分类关系是进步的,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问题的视角。

李荻:分解是一种视角,不是一个具体的过程,虽然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分析变化,但是实际的技术进步未必是沿着这样的方向的一个过程。

自由讨论:

(北大经济学院的一位同学):文中12页的表还可以推敲,替代弹性只是变化之后表现出来的东西,应该从基本的经济学前提假设出发,比如:要素的稀缺性导致要素收入的比例变化。

李荻:模型的内生化,使模型更具解释力,是以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北大经济学院的一位同学):要素收入的变化是由价格和投入比例的变化关系导致的现在大部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生进步上,本文的研究主题是个较老的命题。

李荻:本文更多的关注要素的调整导致了经济的增长,比较好的办法是把A当作外生的过程,来看待技术进步。

宛圆渊:本文是否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假设要素弹性大于1,人均资本完全调整导致哈罗德均衡。

李荻:这样的推论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在一个实点上,无法观测到希克斯技术进步。

宛圆渊:K和L内生给定,假如在A点进行生产,当发生外省的技术冲击时,如何保证均衡点在C左边的B点,而不是其他点。

李荻:文中所做的分类不是经济增长的方向,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

宛圆渊:对,这只是事后的分解,不是事前的。

李荻:希克斯技术进步可以看作是哈罗德进步的一个分解。

(北师大的一位同学):本文最大的优点就是把三类型统一,使得分析更加简单。其中进一步改进的就是前提条件。对于外生性和非体现性有混淆。

李荻:体现性是在不同的时点,K是不同质的;非体现性中,A不直接影响K,而是对资本的进一步折旧。

(北师大的一位同学):对于A由t直接替代有疑虑。

李荻:F只是K、L的一次齐次函数。

(北师大的一位同学):对于劳动的定义,尽量做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把A内生到K、L当中。

李荻:模型内生化可以丰富本文的内容,是以后的研究方向。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