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北大:战略选择与对话平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image1]]

  4月3日上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万众楼二楼会议室华灯溢彩、春意融融,学界、理论界的英杰、政府官员聚首在圆桌前,共话改革扶贫开发的成果和现实问题。此次研讨会是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与国务院扶贫办携手举办的,汇集了经济理论界的权威专家胡鞍钢、汤敏、温铁军、李小云等,年高望重的杜润生老先生,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及相关政策研究员应邀出席会议。

  简短的主持过后,首先杜老以高度的人文关怀和历史责任感,指出中国的扶贫问题是一个世界、国际问题,紧要定位促进贫困地区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实行免税义务教育,使贫困人口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强调建立能进能出的资金监管机制。胡鞍钢从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社科院研究的新的中国农村、城市贫困数据报告引申开来,首先对贫困标准界定重新审视,在社会变迁中,警示城市贫困危机的到来,他说:“中国城市贫困虽然是转型贫困,客观上说是因为所谓下岗失业洪水直接的结果,说明我们还没有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主张创造优先就业,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力指出城市化解决途径中农民工务农的门槛不足,应进一步打开农民工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并重申了“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的构想。汤敏则以学者的敏锐和思辩,指出核心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优先考虑的制度安排,详细阐述了金融“缺位”到“补位”,鼓励制度创新,建议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小额款。他例举到:“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收入才一千美元,如果期望值过高,或者社会福利过高,在一千美元的国家里有几个国家有农村医疗的,我们应该比人家超前,但太超前不太容易,从这两个角度来说,公共卫生比公共医疗重要,目前来说,更值得政府来做。”

  如果上午的讨论是集中在宏观角度的探讨,下午则更多围绕微观层面展开话题。富平学校成功的运作模式、甘肃、重庆、江西地方将国际经验引入到当地具体扶贫措施之中,为我们提供了实证分析,充分体会到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模式创新和蓬勃开展。温铁军的新农村运动方兴未艾,他讲到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收益问题,联系小农经济现实选择的合理性,城市化中解决就业问题是不可能的。他见解独到,诙谐风趣的风格使大家感到片刻舒缓。无独有偶,农大人文与发展学院院长李小云掷地有声地谈到当下村级规划参与扶贫的问题,它使农民通过公共权力得到社会合法性,并上升为农民权益法制化的过程,但存在着道德风险和政治制度风险,他指出,这种风险与新的利益集团的延伸具有高度相关性,不是村级权利平衡问题,而是要赋权给农民,将扶贫概念引入到农村社区层面综合发展,引入资源和决策权能,进行风险抑制,否则是一空壳。他们在与农民争取话语权似乎有一种默契感。接下来的自由讨论中,是更多观点的争鸣。各种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充满空间,思想的锋芒、智慧的灵犀尽展,日薄西山,讨论已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林毅夫教授作了最后总结,他以语言的平实,高度概括了议题要旨和讨论成果。他说,首先必须把人数搞清楚。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我们现在的扶贫人数应该是一亿上下,并与城市贫困人数一起考虑。其次还是优先发展经济,使贫困人口尽可能从经济增长中获益。还有目前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和自身制约需要特殊办法帮助他们,这些新的制度创新包括很多方面,制度创新和观念的转变得靠各方面的执行。最后,作为主办单位之一,他感谢大家以极大热情参与研讨会。

  研讨会以不同视角和多个维度,为我们勾勒了从贫困到繁荣的愿景。学者与官员的亲密接触,旨宏诣远,对中国贫困问题的前瞻性思考和探索为下一步扶贫政策制订提供更多借鉴和血液,也希望为五月底即将在中国举行的世界扶贫开发会议贡献思想资源。当然这种思考的维度还在延续,它将现实的平面带给我们更多的期待与展望。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