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西经济大分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中西经济大分流”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8月29-30日在清华经管学院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李伯重致开幕辞。
谢维和在致辞中指出,18世纪在西欧发生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史学界提出的“大分流”问题,为这一古典问题带来了新的视野。十多年来,围绕“大分流”问题展开的激烈的学术辩论,在许多方面厘清了历史的真相和经济发展的本质,让我们得以深刻地把握中西经济发展的大势。
李伯重谈到,《大分流》一书出版10多年来出现了东西经济史比较研究的大量成果,有必要进行一次阶段性回顾。本次会议将会推动“大分流”问题的讨论,并促进清华经济史研究的发展。
\
牛津大学Robert Allen教授发表题为“经济刺激和工业革命的发明”的演讲
密歇根大学校长Daniel Little对近20年来学术界对于“大分流”的讨论做了全面回顾,着重阐述了中西农业比较研究的最新进展。牛津大学Robert Allen教授论证了劳动与资本和能源相比较高的相对价格对技术创新的经济刺激,从而导致工业革命最初在英国发生。国际经济学会前会长、斯坦福大学青木昌彦教授以“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制度”为题,探讨了中日经济发展“小分流”的制度成因,认为中日两国在合约执行方面不同的制度遗产对两国的近代化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乔治梅森大学Jack Goldstone教授则强调了亚洲与欧洲技术更新的文化基础的差异。
\
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李伯重发表题为“为何大分流学说如此重要?——基于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史研究”的演讲
\
荷兰莱顿大学Leonard Blussé教授和参会学者及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
李伯重比较了1820年代长江三角洲地区与荷兰的GDP和产业结构,认为当时它们两者都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农业经济,而是以工商业为主的近代经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李中清教授基于数据库的研究表明,明清时代中国并不像传统观点所说的那样面临“马尔萨斯陷阱”。荷兰女皇荣誉骑士勋章得主、莱顿大学Leonard Blussé教授以“莱茵和长江大分流?(1350—1850年)”为题,阐述了13世纪后莱茵河盆地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城市群的发展,认为它们是推动当地经济走向全球化的引擎。剑桥大学Joseph McDermott教授以“韦伯、弗里德曼和彭慕兰不曾了解的宗祠”为题,以徽州宗祠为例,分析了在过去为学者所忽视的中国宗祠的金融功能,并比较了它和日本寺院的差异。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龙登高教授分析了中国地权交易形式和产权形式的多样化发展,认为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以土地为轴心配置资源被强化,向以资本为轴心配置资源的现代经济转化很艰难。韩国岭南大学车明洙教授以“大分流原因之一的政府饥荒救济:来自中国藩属的证据”为题,论述了他对清代中国与朝鲜灾荒赈济制度的比较研究,认为国家的灾荒赈济制度会阻碍农业经济的长期增长。德国Muenster大学Martin Uebele以“在大分流背景下德国1500年以来的长期增长”为题,估计了1500年至19世纪中期德国的GDP及其长期增长率。
研讨会后举行了“社会经济史译丛”新书发布会,Robert Allen、Leonard Blussé、Jack Goldstone、Peter Nolan教授携著作中译本《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看得见的城市》、《为什么是欧洲?》以及《中国的崛起与俄罗斯的衰落》与中国读者进行了交流。该丛书由龙登高教授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次“大分流”经济史国际研讨会由清华经管学院讲席教授白重恩与人文社科学院龙登高联合发起,由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主办,国际经济学会、中国经济史学会、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清华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协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四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与来自美国、英国、荷兰、德国、日本、韩国等地的海外学者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TOP
  • 三日
  • 一周
  • 一月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