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首经贸:召开第一届金融风险管理学术研讨会

    4月14日,首经贸第一期金融风险管理学术研讨会召开。会议由金融学院院长谢太峰主持。

    我国金融学泰斗、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康霖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了深入浅出的演讲,提出八点意见,强调风险控制的实际应用,并提出目前风险控制手段和方法的不足。部分专家学者指出我国目前金融生态环境需要大幅度提升,民间资本和民间资金问题是潜在的金融风险,可能在未来是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关键原因在于民间资本的底数不清。能否利用国有资本引导民间资本方向,适度发展区域性金融中心,对于引导资本流向,融通民间资本或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由于个体的风险偏好不一样,金融机构应重视金融产品与投资者的适应度和匹配度,避免由于个体风险带来的群体风险,在研究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时应将个体效应和系统风险纳入考虑的范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从全球主要国家的资产负债情况分析阐述了国际债务风险问题.他认为美国虽然对外负债额很高,但是大多数是主动性负债,并且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资本收益,而这些收益大多都来自发展中国家,因此,国际债务风险需要重新衡量和思考。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史建平对某些流行观点提出自己的思考.他认为,不能人云亦云地去断言金融资金体内循环。金融创新的确需要考虑风险,但我国面临的其实不是金融过度,而恰恰是金融不够深化。经验与教训的总结要考虑到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分析了我国银行业的风险。他指出,当 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数据良好,总资产规模不断增加,但仍然存在不小的潜在风险。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整体利润下滑和贷款需求增长率降低等问题可能带来的金融 风险,应引起监管部门的充分重视。金融风险发生于金融体系中相对薄弱的部门,在美国是个人部门,而在中国未来风险来源更可能是企业部门,应引起重视。

    最后,首经贸金融学院副院长朱超用190个国家140年的数据验证了国际资本流动背后的人口结构变迁的决定作用,并预测21世纪全球国际资本流动的可能趋势。由于人口结构的急剧变化,我国可能在2030年左右开始出现系统性的经常账户逆差。针对未来人口结构改变引发的全球资本流动变化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各国尤其是中国应予以充分重视和防范。


    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副局长白津夫、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刘应杰、中央政策研究室社会局副局长刘新民、金融时报文化部主任刘文林、金融时报理论部副主任姜欣欣等人受邀参加会议。此外,出席会议的还有我校发展规划处处长姚东旭、研究生部主任张军、科研处处长祝合良、金融学院全体班子成员以及北京晨报、新京报等媒体。金融学院全体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也参加了会议。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风险研究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合办。研究院将金融风险为研究特色,涵盖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机 构风险、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风险、公司金融风险等,与我校金融学院一起,整体推进金融学研究,促进金融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TOP
  • 三日
  • 一周
  • 一月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