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北京工商大学创新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研讨会纪要

  2010年4月16日,北京工商大学创新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紫玉饭店举行,参加研讨会的有商务部《国际商报》培训中心主任王强、北京永外城文化用品市场总经理张军、国际商务管理集团副总裁王燕娇、公开课高级培训师朱冉、北京物美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侯航、《中国商报》主任记者胡斌、今泽天教育视频公司的三位培训师,北京工商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周莉教授、贸易系主任洪涛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李书友副教授、徐晓慧教授、龚晓菊副教授、李丽副教授、刘晓雪副教授及产业经济研究生。会议由副主任李丽主持。

  洪涛:这是北京工商大学第二次贸易经济人才培养的研讨会,第一次是在物美集团举办的。就人才培养来讲,目前8000万的流通业大军不可能全靠学校培养,学校、社会和各个企业同样有责任担起责任。他首先介绍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经济专业概况。贸易经济专业是北京工商大学的具有50年历史的专业,2009年贸经专业就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流通经济学”课程被评为2009年北京市精品课程,《流通经济学》被评为2008年北京市精品教材。此次讨论会主要研讨贸易经济培养目标、培养形式和培养内容,以及学校与基地合作的一系列问题,贸易经济学人才培养应形成一个体系,培养一支多层次、多种规格的贸经队伍。希望这次会议能够与各位专家相互交流,尤其是关于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合作项目等问题。

  周莉:关于实践教学我校需要大力发展,但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说,也算是特色之一。为了让我们学校与一流学校毕业的学生更具备竞争力,应该从实践教学着手。我校的文科实践中心目前是全国示范中心、数字艺术中心是市级示范中心,今年环境科学申报了北京市级示范中心。经济学院实习基地的发展做的不错,属于学校的龙头。我校就人才培养方案做了修改,理论课进行了大量压缩,给学生减负。因为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压力太大,最多的一周能达到40学时。

  王强:《国际商报》培训中心近年来推出了百门网络视频课程,他就网络视频培训网谈谈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问题。入世后,许多国内贸易变为外贸活动,参与到国际交易中,成立培训网的目的就在于为那些从事商业活动的企业提供培训。他认为目前理论与实践脱节最严重的反映在理论的滞后上,也就是教材的滞后。我举个例子,外经贸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到外贸公司,不会填“单证”和“凭证”,连最简单的外贸知识都不会,这也是许多外贸企业有段时间不愿意用刚毕业的学生的主要原因。现在许多民营企业面临走出去的局面,“上汽”收购“双龙”亏损那么多,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缺乏这种专门的内外贸人才,所以像学校在教学中就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培养内外贸人才。

  张军:现在北京永外城文化用品批发市场是北京工商大学的实习基地,现在正与学校研究北京永外城文化用品市场指数。他谈了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如何尽快融入岗位和社会。教师在学校教知识,这在学生的人生发展中肯定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但知识不等于能力,如何将知识尽快转化为能力是关键问题。这点,企业就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以他本人的经历来说,他是在先在社会上有了大量社会实践经历后再去深造的,他发现正因为他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社会、才会听课、懂得高效率的听课,对于知识也更容易举一反三。因此,他赞学生应该在在校期间多到企业参与实践活动,培养观察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课应该在课程中占到一定比例,并有合适的考试方式进行检验。第二,学校与企业的结合是教学相长。他是学校的兼职教授带学生,他在与学生做毕业设计时沟通就发现,学生通过实习可以发现当前的热点话题,因为企业在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就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同样的,学生通过研究这个问题,也能帮助企业干很多事。

  王燕娇:首先,我作为一名高中学生的家长感谢学校召开这样的研讨会,感谢学校如此关心学生的未来出路。从他们公司的角度来讲,要从事这一行,必须要喜欢研究人,其次一定要快乐,最后要有比较强的合作意识。作为企业我们可能会希望进行投资、财务的活动,如果学校在学生在校期间就注重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可能对学生来说可以更快地融进社会工作中。我发现,就我目前接触到的毕业生,社会经验真是几乎一点没有,在召开一个会议前,除了知道准备茶叶茶水外,要进行模拟谈判等项目一点都没有意识,这如果需要公司专门找人进行培训,需要很多额外的时间和精力。他认为,比如在学生在校时就可以适当的告诉学生一些商务活动中的化妆问题,适当化妆其实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应该培养学生养成制定行为计划的习惯,这在以后工作中大有好处。还有一个问题,现在虽然有一些职业很热门,但在学校却根本没有专门的专业,比如像买手,社会缺口很大,但没有学校专门培养。

  侯航:他在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员的招聘和培训,他从工作的角度谈谈人才使用与人才培养如何结合。现在很多高校都很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对于企业和家长来说都是喜讯。他只要谈谈以下几点:第一,他们觉得形式并不重要,希望把实习基地有效运作起来,然后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学校和企业可以结合打造一条快速通道,寻找更多的合作点,给学生清晰的就业目标。第二,他提出“就业前移”的概念,希望学校在学生进校时就开始给学生灌输就业的理念。作为用人单位,他希望学生能够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既要有远大的目标,也要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识。第三,一个人的情商很重要,企业都愿意聘用情商较高的人才,学校应该在这方面多加培养。希望学生能踏实的工作,从基层工作做起。

  朱冉:她在公司主要从事公开课的培训,他说公司培训分为公开课和封闭培训两种,学员主要是商业的从业人员,我们的优势在于了解行业的热点需求。对于人才培养,除了前面各位谈到的以外,我认为还要因材施教,比如有些人适合从事商业行业,而有些人的性格决定了其并不适合这个行业的工作。

  李书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需要改革,学校在改革,这几年我校贸经专业在创新中发展,在洪涛教授的带领和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就。对于学生培养,他的感觉是“大一懵懵懂懂,大二半醒半睡,大三匆匆忙忙,大四不知何去何从”,很多学生的大学生活过得很茫然。现在,教、学、应用都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不愿学,或想学但不知该学什么。对于培养方案的修订,他认为应该加强社会实践,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为将来的办学肯定是市场导向,要符合市场的需要。

  徐晓慧:贸易经济人才培养首先应该解决一个问题——实用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关系是什么,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的定位有什么关系。另外,我们在教学中也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也需要企业在这方面的交流帮助。

  龚晓菊:她认为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所大学能够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大学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国外的学生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国外的很多教师都有社会兼职,讲课比较贴近实际,而我校的很多教师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授课时难免存在和实际脱离的问题。所以,她认为应该有三个结合,即:“教材和社会结合,学生和社会结合,老师和社会结合。”

  刘晓雪:她也是贸经班的班主任,很多学生反映学科交叉的问题,四门课程都在讲一个问题,只是出发点不同。另外,教师也需要充电,希望和实习基地合作,请企业人员来到学校专题授课,这样教学和社会衔接更加紧密。

  洪涛:对研讨会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他认为:

  首先,社会需要多层次、多规格的大量贸经人才,现在来看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还存在很大缺口。

  其次,社会需要一个贸经人才培养的体系,如贸易经济的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中专、技校等多层次培养人才,这不是某一个学校能够完成的,现在贸易经济人才培养没有形成体系,或在市场导向下自发形成,贸易经济人才培养需要创新体系。

  再次,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经济专业具有50年悠久历史,今后这个专业还将继续办下去,因为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决定了其存在的专业和学科存在的客观必要性。北京工商大学贸易经济培养的人才和博士、硕士、专科、中专、技校等人才培养有区别。如我们给学生讲电子商务盈利模式要求学生不仅有动手建设网店的能力,还要有用“1+5盈利模式”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学校培养和企业目标有差距,只能缩小,不能消除,本科院校的培养的人才的目标是“厚基础,宽口径”,不能一一订单式培养,如果我们仅仅培养“买手”,如果毕业后,相关技能的单位不需要,或者供过于求,学生的就业选择面过窄而找不到就业的渠道。

  最后,贸易经济人才培养还涉及到人才培养体系、课程群建设、课程内容、教学形式、专兼职教师队伍、精品教材、精品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创业设计等的创新。他认为应该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完善的贸经学科体系和课程群,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加强专业课程群建设,注重实验与实践教学,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贸易经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群。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TOP
  • 三日
  • 一周
  • 一月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