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复旦:张中祥教授应邀在英国皇家学会举办的“多极世界的


  2012年12月12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张中祥应邀以“变动中的能源地缘政治”为题在伦敦英国皇家学会举办的“多极世界的能源安全”大型国际会议做了大会主题报告,受到主办方的高度评价,并引起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

  张中祥指出随着美国能源对外依赖性的降低而中国石油进口的大幅增加,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鉴于全球石油市场非常不稳定,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量又使任何一个国家都相形见绌,因而中国对不断增长的能源安全问题的反应就成了焦点。在此背景下,中国在全球寻求资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审视。张中祥认为,这主要是国内外对中国对能源安全的追寻存在许多误解,而不断将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政治化。在中国国内,这些误解涉及到美国主导对中国的石油封锁以及中国误以为咄咄逼人的投资海外石油油田就能帮助其提高能源安全。在国外,对中国政策性银行的运作及贷款换取油气有广泛的错觉和误解。

  针对这些错觉和误解,张中祥详细论述了石油给中国带来的挑战,不仅是因为对外依存度高且仍在上升,更重要的是因为石油进口来自政治不稳定国家。对非洲和中东的严重依赖导致中国比以往更依赖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影响中国石油进口海上航道,但中国对其却无直接影响力。中国能源安全很大程度上等同石油安全。“马六甲困局”引发中国对美国针对其实施石油封锁所构成威胁的担忧。政策性银行用贷款换取油气的交易并非没有风险--合同可能因政权更迭而作废,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可能提供不出承诺的数量。然而,现在优质资产很少出售,即使出售,中国国有石油企业可能也无法公平地中标。张中祥强调,中国对海外油田的投资提高了世界市场的石油总量,因此,中国国有石油企业获取海外油气权益对美国或西方能源安全并不是一个威胁,但也并不能提高中国的能源安全,因为国有石油企业并不一定将权益石油运回中国。最后,张中祥建议,中国和西方国家应去政治化地看待中国在全球寻求能源权益的问题。同其他石油进口国,中国能源安全愈发深度取决于国际石油市场稳定。证据表明,以市场为基础的能源合同是持久的,且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战争和出于政治动机的行为。

  本次大会由英国Exeter大学、Sussex大学和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共同举办。除大会报告外,大会还围绕欧盟治理和政策、安全-气候变化和环境、能源安全地缘政治、能源安全测度、供应链、消费者和社区的作用等安排了六场专题会议。来自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外交部、英国天然气和电力市场办公室、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牛津、剑桥、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伦敦经济学院、爱丁堡大学、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院、EDF和E.ON等政府、大学、智库、企业和咨询机构的一百多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行业代表,围绕这些议题进行了交流和热烈讨论。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