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复旦: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发布暨人民币汇率问题研讨会隆

  2010年11月22日,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和国际金融系联合主办的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发布暨人民币汇率问题研讨会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隆重召开。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专家和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大学的学者,以及新华社、第一财经、国际金融报等新闻媒体的记者近百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分为指数发布会和研讨会两节。指数发布会由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国际金融系主任刘红忠教授主持,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致辞并祝发布会圆满成功;陈学彬教授介绍了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报告,对编制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初衷和方法做了详细说明。随后,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石磊教授点击按钮启动了人民币汇率指数网站,标志着由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为主体研发的人民币汇率指数正式面世。研讨会上,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对当期大家关心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汇率制度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

  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及其分析报告的及时发布在国内外引起了重大反响,国内外各大财经媒体、网站纷纷进行了相关报道。其中,《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了题为“G20财长会争锋汇率,复旦报告质疑人民币低估论”的专题报道,将G20对汇率问题的争论与复旦汇率指数和报告联系起来。该报道迅速被人民网、新华网、新浪财经等各大网站大量转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国际金融报》推出“人民币汇率指数”专栏,发表了题为《为什么要编制“人民币汇率指数”》的专栏报道,文章详细阐述了研发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必要性,并将对此进行连续刊载。此外,新华网、新浪网也相继发表了题为《复旦大学开发人民币汇率指数 为走势提供科学依据》、《复旦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 学者认为未低估人民币》的报道,报道中称“这一指数的开发有利于准确反映人民币汇率走势和为企业及个人规避汇率风险”,“复旦大学人民币汇率指数的编制为正确引导公众汇率预期、为市场提供参考信息、为日后开发人民币指数衍生品提供了一个有益平台”。截止10月27日,关于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的网站评论转载,百度搜索达到4.15万篇,google搜索达到2.29万篇,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 路透社在22日当天9点发表电视专访“China scholar launches yuan index, says is overvalued”(学者推出人民币指数,证明人民币高估),被Business Spectator, Yahoo等众多的英文网站转载。google搜索已达到283万篇。这些媒体的及时反映,说明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及其研究报告,对于当前中国和世界关心的焦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分析,以及我国在G20会议上应对美国的挑战等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是十分及时和重要的。

  随着汇率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将需要进一步做好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的相关研究和发布工作,为我国的汇率政策决策提供有效地科学依据,也为提高我校金融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

以下为与会专家主要观点:

一、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编制的原理和特色

  陈学彬教授对编制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初衷和方法做了详细说明。他指出,在各国均在谋划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本国经济复苏的新形势下,美国试图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扩大成为世界性问题,如果仅仅着眼于人民币/美元汇率,就不能准确认识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走势。反之,放宽视野,从人民币/美元的双边汇率水平扩展到包括主要货币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更有利于综合地看待人民币汇率水平。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是一个能够反映人民币综合走势的指数,有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否合理与均衡。

  陈学彬教授指出,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用与我国贸易最多的二十四种货币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这些国家与我国的贸易额占我国贸易总额的85%以上,因此有更强的代表性。另外,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当月数值按上月的CPI编制,待样本国家发布当月CPI以后再用新数据进行校正。相对于国际清算银行只发布月度数据而不发布日度数据,以及其权重要三年才调整一次的做法相比,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有更好的动态性和准确性。

  从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的走势看,2005年汇改到2008年上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间,它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走势非常吻合,说明那一段时期人民币是真正地钉住一揽子货币,此后当金融危机爆发,美元相对于非美货币出现大幅度升值的时候,人民币名义汇率保持不变,但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度升值,人民币汇率稳定为世界各国的经济稳定以及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且,如果把观察的日期拉长到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那么即使到今天,在所有的其他货币中,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幅度是最大的,因此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不够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针对复旦大学人民币汇率指数,各位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地研讨。

  姜波克教授认为,当前人民币汇率有四个重要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它们分别是:汇率制度的选择、汇率的基准问题、汇率水平实现的方法和机制以及中国国情下汇率制度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可操作性问题。结合人民币汇率,他认为如果钉住一揽子货币,那么人民币相对于所有货币都是浮动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大家共担风险的机制。然而,中国的问题是,由于缺乏外汇远期交易工具,小企业没有能力控制汇率风险;如果要发展远期外汇市场,又会面临着资本账户管制的放松的问题,对宏观金融管理会提出更大的挑战;还有,当资本账户开放以后,资本流动就会造成汇率的剧烈波动,而由此形成的汇率非常有可能与宏观经济基本面相背离,从而对实体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和破坏。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奚君羊教授对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的编制给予积极地肯定,他认为这在理论上提供了一种方法;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认为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浙江工业大学章和杰教授认为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和实践,可以作为开发人民币指数产品的标的,他同时还介绍了自己用相对劳动生产率为基础编制的人民币汇率指数。

二、汇率水平还是汇率制度?

  与会专家对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给予积极的肯定,同时他们提出汇率制度即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是一个比汇率水平更重要的问题。

  奚君羊教授认为,人民币汇率名义上参考一揽子货币,实际表现为钉住美元,并且是一种可调整地钉住美元汇率制,这一看法得到了许少强教授的认可,他也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一种可调整的钉住美元的制度,而是否可调整对于政府是非常重要的。

  奚君羊教授还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比汇率水平更重要的问题,这一点与陈学彬教授开发复旦人民币汇率指数的初衷也是相符合的,因为实际上钉住一揽子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本身就是以制度改革为前提的。

  对人民币是钉住美元还是参考一揽子货币,金融研究院徐明东博士对人民币汇率形成中一揽子货币的权重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美元的权重比较高,最高达到95%以上,最低也在82%,由此说明美元的权重异乎寻常地大。然而,陈学彬教授对这一结论表示怀疑,因为2005年到2008年间,用贸易加权平均得到的人民币汇率与人民币汇率的实际走势非常吻合,至少表明在那一段时期内人民币汇率的权重与贸易权重是比较接近的。

  经济学院副院长许少强教授认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对外汇远期交易的限制,1997年确立的实际需求原则极大地制约了外汇市场上非居民参与的投机性交易,这使人民币外汇市场迟迟得不到发展,这是制约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完善最缺失的制度安排。他建议,应该进一步改革深化人民币外汇市场,允许非居民自由参与,为外汇市场的发展清除制度障碍。

  许少强教授还认为不能全盘否定汇率的调节的作用,尽管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限的。对此,金融研究院李天栋副教授从汇率变动预期与进出口关系的实证的角度对这一观点予以佐证。他用NDF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尽管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的进出口关系并不存在显著的关系,但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预期却会显著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这说明汇率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容怀疑也是不容忽视的。

  孙立坚教授将视野扩展到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从货币锚缺失的角度看待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和人民币汇率战略。在他看来,没有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奢谈人民币汇率水平合理与否及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完善都是徒劳的。他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尤其是美国为了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注重通过货币政策解决自己国内的事务,而不是继续担负为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提供公共服务。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全球性的“去货币化”。相对于“去杠杆化”,“去货币化”对经济前景的影响更为深远。全球主要金融机构纷纷抛售美元、欧元、日元等传统的强势货币,而争相购买黄金、石油等实际资产,造成资产价格飞涨,这反过来又会对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造成障碍,因为这会使市场价格信号混乱,它配置资源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同时,飞涨的资源价格也会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

  孙立坚教授特别指出,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并非是单个货币的汇率制度形成机制和价值确定问题(如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确定),更重要的是整个国际货币体系和制度的重构问题。对于我国来说,当务之急是确定在整个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位置和角色,是担当委托人、代理人还是监督人,这三种不同角色的要求是不同的,能够获得的利益也是不同的,自然在谈判过程中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同的。他认为,鉴于目前美国的综合实力依然是全球最强大的,全球货币体系中的代理人角色应该依然由美元担当,我国既可以担当委托人,也可以担当监督人,但不管是哪一种角色,或许都需要人民币适当的升值换取美元的稳定,换取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三、其它相关问题

  除上述两大主要问题外,与会专家还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计价货币选择、财富需求以及经济增长的阶段等角度进行了研讨。

  陈学彬教授阐述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与汇率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来自于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单靠汇率升值是无法解决的,而只能辅之以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陈学彬教授认为,我国当前消费过低决定了出口依赖的增长方式,而这本身就是世界经济结构失衡的一部分。他着重指出,两高一低(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增长方式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两低一高(工资低、农产品价格低、房地产价格高),而这会反过来挤压国内消费和内需扩张,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因此,为克服当前的困境,转换经济发展模式刻不容缓。

  国际金融系系主任刘红忠教授提出应该充分考虑经济增长阶段转变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遭遇到瓶颈,未来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而物价会提高,过去一直持续的经济模式在未来是否依然会继续是个问题。这种阶段转变的影响对人民币汇率升值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都有深远的影响,不能不予以充分考虑。

  金融研究院罗忠洲副教授以日元为例对贸易过程中计价货币的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他发现企业竞争力、利率和汇率变动预期是影响计价货币选择的最主要因素。

  金融研究院张卫平博士从更宽广的经济史发展的视野考察我国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累积问题。他认为,我国经济崛起引致的对财富的需求需要进口美元、欧元等世界主要货币,以弥补我国货币当局货币供给的不足。之所以最终表现为对货币的需求,原因在于我国的投融资机制不健全,一是国内的金融体系相对不完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功能存在欠缺;二是对外投资的机制、方法以及风险控制等还不成熟,尤其是民间的对外投资处于更落后的状态。因此,对财富的需求和财富的积累最终表现为巨额的外汇储备。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