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书刊 · 1996-03-01

作者:佚名

返回

[[image1]]

内容简介 :
本书共分10章。第1章“绪论”简述了中国经济改革15年在发展绩效上创造的奇迹,并作了一个简单的预测:如果中国的经济改革能够按照正确的方向继续下去,就能实现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增长,从而在下个世纪上半叶,分别赶上并超过美国和日本的总经济规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为了解释中国迹产生的原因和探讨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再次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政策保障,这一章提出了本书所要回答的四个问题:(1)为什么中国经济在改革之前发展缓慢,而改革以来得到迅速发展;(2)为什么中国的改革过程中会出现“活乱”循环;(3)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势头能否持续下去。(4 )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步履艰难。
第2章至第4章从发展战略比较的角度讨论了发展战略与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绩效的关系。第2章“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从历史和逻辑的结合上描述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到宏观政策环境、资源配制制度和微观经营机制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同时考察了,由于前苏联等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以及印度、中南美洲国家都曾选择了与中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相类似的“赶超”战略,因而形成了大致相同 经济体制。第3章“改革以前的中国经济发展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效益和激励机制几个方面回顾 了改革以前的中国经济发展,并结合其他实行类似战略国家的经验,证明了传统赶超战略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第4章“比较优势战略”从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另一种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的厉略——比较优势战略,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这种发展战略所需求的宏观政策环境,及其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因。从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现实紧迫性出发,本章指出,“经济改革的核心是战略转轨”。
第5章“经济改革的历程”和第6章“经济改革的成就”分别按照中国经济改革自身所表现出的逻辑顺序总结了改革的阶段、历程和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以及改革以来不同于改革以前的经济发展效果。中国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微观经营机制的改革开始,通过放权让利改进了微观激励机制,改善了经济效率。新增资源的产生和非国有经济的出现,要求资源配置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形成了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双轨投影。通过新生的市场机制,新资源被配置到在传统战略下受压抑的劳动密集型部门,从而矫正了扭曲的产生结构。经济效率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则促进了经济增长,导致中国经济在15年中实现了接近10%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事实,证明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比较优势。
第7 章和第8 章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中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提出了正确的改革方向。第7 章“经济改革中的问题和难点”利用传统经济体制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的理论框架,阐述了瓶颈制约速度、通货膨胀和腐败现象的产生原因,指出这种周期出现的“活乱”现象与国有企业活力、区域发展不平衡这样一些改革难点一样,都是由于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相对滞后于微观经营机制和资源配制制度的改革,从而使发展战略未实现根本的转变所造成的。中国的改革越来越清晰地提出从改革宏观政策环境特别是改革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入手、实现发展战略转轨要求。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确立,以及经济改革理论认识的深化,都为解决改革中的“活乱”循环、突破改革难点创造了必要条件。
第9 章“中国改革的经验与教训”通过比较的方式论述了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普遍意义和优越性。中国的改革是从传统经济体制内部的微观经营机制改革入手,通过新增资源的配置,一方面推动了资源配置制度的改革和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使改革呈现出内在逻辑上的有序性;另一方面,新增资源在受压抑部门 的配置,却没有一个利益集团从中受到损害,使改革受到普遍的拥护,并且具有不可逆转的性质。当改革深入到宏观政策环境层次时,社会又有能力对那些在价格改革中受到损害的利益集团给予补贴,使“非帕累托改进” 的价格改革得以以“卡尔多改进”的方式安全过渡。中国的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又是根据微观经营机制和资源配置制度改革所提出的要求推进的,价格改革采取了“在计划内调整,让计划外生长”的双轨制过渡方式。当计划内价格不断被调整到接近于市场均衡水平,市场轨价格的比重越来越大时,一次性的市场化价格改革就不再具有很大的风险,从而价格改革可以实现“分两步跨越同一条鸿沟”。这样的渐进式改革给予全社会一种不断的选择机会,从而在改革的进展上保持了速度与稳定的均衡,避免了政治上的过激和社会震荡。正如本书的分析所表明的,既然其他改革中国家都曾采取过相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类似的传统经济体制,由此产生的经济中的矛盾也相差无几,因此,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应该对于这些改革中的经济也是适用的。
本书第10章对全书进行了小结,概括地回答了“绪论”中提出的问题:第一,改革以前中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推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则在于改革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使中国所具有的资源比较优势能够发挥出来。第二,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活乱”循环,根源在于经济改革过程中一部分环节的改革先行造成了原有体制内部的不适应性,而走出“活乱”循环的关键在于尽快把改革深入到宏观政策环境的层次,并从根本上放弃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第三,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坚持改革,就能克服前进过程中的困难,逾越各种障碍;而不断获得成功的改革又将有力地支持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增长。所以,下个世纪初中国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进而创造中华民族由衰至盛的人间奇迹,绝非是天方夜谭。第四,中国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是采取了一条代价低、风险小,又能及时带来收益的渐进式道路。而东欧和前苏联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改革方式,产生了巨大的摩擦成本和社会动荡,因而迄今没有带来增长和收益。既然改革中国家传统经济体制及其弊端都是相同的,那么改革的道路也应该是相通的。所以,中国改革的经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而不是独特的。

参考价格 18.80(平) 21.00(精)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热门 · Popular

查看更多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