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玉志:用经济学解释生活

书刊 · 2011-05-05

作者:佚名

返回

  我个人没有学过经济学,但是因为受到了朋友以及大环境的一些影响,比较喜欢读经济学类的书籍。然而因为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对于经济学的一些概念其实是一知半解的,比如说“成本”,我以前理解的“成本”是指那种“投资”,比如我卖冰棍,八毛钱进的一块钱卖,这八毛就是成本。其实这是会计学的成本,而非经济学的成本,可是我却一直以为成本只有一种,直到我读了《用经济学解释我们的生活》。

  诚如这本书的作者农卓恩教授在后记当中所说,“这本书的另一个目的是普及经济学的常识”,本书确实普及了一些经济学的常识,通过阅读此书,我了解了很多经济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我了解了经济学的思考方式——正统经济学的思考方式,而不是“魔鬼经济学”那种。这种思考方式就是以“成本”为核心,去看待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现象,并且去进行推测——提高经济学的推测能力,是农卓恩教授写作此书的第一个目的。

  作者的第二个目的是实现了——至少在我这个经济学的门外汉这里是实现了的,那么他的第一个目的有没有实现呢?我觉得也是有的。作者有一个贯穿全书的观点,就是对一个现象的解释一定要有推测性并可验证。作者在书的第一章就提纲挈领地阐述了经济学的逻辑——正是在这一部分,我充分学习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考方式,知道了经济学所说的成本以及成本所涵盖的信息成本和协商成本,作者在解释了这些概念之后,就开始用这些概念去解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商家行为、政府行为、生活当中的常见现象等等,小到漂亮姑娘更爱打扮,大到大学生就业难。所有这些,作者都用成本视角去进行了解释,并且解释得还都可以,有一些地方让人豁然开朗。

  用一种概念或观点去解释一切问题,这是一种本事,而且也可以显现作者的专业。但是这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当他用一种概念去解释所有现象的时候,自然也会走入了单一的视角——当然,作者是经济学家,我们不能要求他用法律或自然科学的角度去思维,然而仅就经济学思维来说,作者也过于拘泥于成本这一概念,而忽略了产出的概念。

  在本书的开头,作者就教会了像我这样的读者一些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比如“理性人”(这一点有人提出过质疑,在这里不展开讨论,只认为这个概念是正确的),那么什么是“理性人”呢?理性人说的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那么什么是自身利益?作者也给出了答案:“自身利益就是自己获得的好处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说,这个自身利益算的是一个差,是x-y的得数。我们知道,假如x是一定的,则y值越小得数越大,农教授的一切推论都是从此而来,他总是在计算什么时候y值最小。但是,有的时候并不一定是y值最小得数就一定最大,因为也要看x的大小。

  比如农教授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集资房,他给我们详细讲述了建集资房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和协商成本),却没有说到这种房的收益——我们知道,通常集资房的价格是低于商品房的,因此,那些成本最后得到的好处也应该是很大的。

  以上是一个可以用会计学去衡量的“好处”,还有一些无法用会计学去计算的好处则更是成本无法计算的。比如作者自身的职业——教育,这个就很难用成本去衡量它的产出,亦即这个事业给作者带来的自身利益。假如所有的教育从业者都只考虑降低自身的投入而不去考虑如何带来好处,而且很多还是无法用钱衡量的好处,那么其结果就很可怕了。

  总之,这本书是一本经济学入门级的好书,虽然它略显消极了一些。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热门 · Popular

查看更多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