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是一连串事件

书刊 · 2009-07-08

作者:佚名

返回

  西方世界的兴起,是一个令人难以抗拒的研究主题。尽管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认为存在标准的经济增长模式,但是,20世纪最后十年,世界许多国家向现代自由市场体制转型,似乎暗示着我们还是摆脱不了把西方发展模式奉为圭臬的嫌疑。把西方国家奉为标杆也并无不妥,问题在于,西方国家的哪些经验是可供后来者学习的?

  通读该书,那句因为被周其仁教授引用而广为人知的费雪(Irving Fisher)的名言不由得跃入脑海。不过,我把它略作修改,作为我这次阅读的一个最大收获:“经济增长是一连串事件。”

  看看两位经济史学家是如何描述中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变迁过程的。

  第一,早在封建主义鼎盛的中世纪,西欧的城镇就通过获得特许权开展区域内贸易,它们利用封建领主管辖权之间的缝隙,开展以市场价格(而不是习俗规定的“公平价格”)为基础的自由贸易。

  第二,在军事技术的发展开始削弱封建领主的政治势力,而新的中央集权式君主国家还不够强大时,新兴的商人阶级或由行会工匠转变来的企业主,设法打破政府和教会的垄断,以获取许可,或者干脆绕过许可的方式,进入贸易或生产领域,从而引发了商业革命。

  第三,15世纪到18世纪,西欧和美洲的市场扩张渐进而稳步地推进着,商人和新兴的君主政府结成重商主义联盟,君主以授予垄断性的贸易特许权换取商人的贡税。

  第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生产组织形式提出更高要求。18世纪中期以后的100年间,伴随蒸汽动力和钢铁的使用,工厂取代工匠作坊,迅速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推动了技术进步和产量增长,并且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第五,在工厂制度下,生产成为规模越来越大的群体性活动,组建和运行较大规模群体的自由变得必不可少。在这种制度需求下,19世纪中叶,西欧各国和美国先后通过立法,承认了公司的法人地位和有限责任。公司制企业很快成为人们广泛采用的生产组织形式。

  第六,19世纪末,西方国家发展出一套制度,它成为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之间的桥梁,桥梁的一端是工业研究实验室,另一端则是消费者对新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与使用。这套制度包含两个子系统,一是科学研究制度,二是工业技术研究和商业化的组织制度。这一制度的三个特点是,革新项目选择的分散化、对革新的激励来自商业化成功带来的收益,以及研究机构的多样化。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经济利益推动人们不断地从事技术创新,并运用于生产过程,从而促使经济产出长期按几何级数扩张。
上述一连串事件,有的先后发生,有的同时发生;有的持续几十年,有的则绵延几个世纪。它们并非孤立,往往存在因果关系,不断强化着一种新的历史趋势。在此过程中,市场的自由进入、对私有产权的保护、银行和金融体系、独立的司法、多样化的企业组织形式、科学家共同体、工业研究实验室,乃至民主政体,这些不断创新出来的制度要素,共同构成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

  根据罗森堡和小伯泽尔的描述,西方世界之所以能够形成这些制度,实现组织和技术的创新,一个关键的因素是人们拥有的经济自由权,它体现为创建企业的权利;购买、持有和重新出售商品的权利;企业扩展自身业务的权利;不被政府无端占有或剥夺资产或利润的权利。正是这样一种自由权利,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发挥自身才能、获取收益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市场机制才逐渐成为西方世界解决利益冲突、影响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

  因为有了这样一整套制度,西方世界从中世纪以来的漫长岁月中,技术创新的成果不断被积累,推动着经济以略高于人口增长的速度,持久而稳定地增长着,从而逐步把越来越多的人口从贫困中解放出来,这个过程悄然地改变了西方社会的结构。然而,真正塑造出今天的社会形态的,还是持久的组织和技术变革力量,而它的主要源泉正是自由而分散决策的市场机制。

  经济增长是一连串事件,是一个需要恰当制度作为保障的渐进过程。中国持续30年的高增长,与中国人不断获得的经济自由权利是分不开的。然而,与西方世界的一整套制度相比,中国还缺乏很多推动创新的制度元素。比如,缺乏科学规范的传统;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还会遇到太多的市场进入壁垒;司法体系还不能适应市场交换的要求等。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形成的落后心态不断催促我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然而,西方世界的历程告诉我们,经济增长最难能可贵的是持久。也许本书重新被翻译为中文的经典,能够让我们在高速奔跑的路上收一收缰绳,不妨做一做夯实制度基础的功课,拿出大国的心态去笑到最后!

  《西方现代社会的经济变迁》,(美)内森·罗森堡、L.E.小伯泽尔著,曾刚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参见“本刊7月荐书”

  作者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热门 · Popular

查看更多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