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冲撞

书刊 · 2004-11-17

作者:佚名

返回

  手头刚刚写完一篇关于哈耶克传记的文章。哈耶克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自由主义而著称。公认的事实是,他的自由主义思想曾为英国前首相邱吉尔、撒切尔夫人、美国前总统里根等政坛名人所青睐。这些天来,我满脑子是哈耶克所用的经济学术语,如秩序产生于自发竞争、个人利益与道德和自由的关系等等。出于大脑放松的需要,我随手拿起一本内容较为轻松的读物,《生命的故事》([美]希瑟·纽博尔德编著,甄宏、郭武文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联合出版)。本书由世界上16位著名生态学工作者的自述辑成,其中较为读者熟悉的有:盖娅理论的提出者詹姆斯·洛夫洛克;《人口爆炸》一书的作者保罗·埃利希等。不约而同的是,作者大多自述了早期与自然环境打交道的体验,正是这种体验,引导他们走上生态学研究的道路。这些文章不仅记下了他们的成才经历,概述了他们的主要工作,更重要的是,还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未来的关切忧虑之情。触动我心弦的是,生态学家与经济学家说的似乎是两套语言,二者一旦交锋,带来的则是冲撞。且看书中例子。铃木戴维说他第一次上经济学课时,只听教授如此教诲:“人道、共享和合作是经济的无理性行为。只有自私行为是有理性的。这是现代社会建构的基础。”尽管我们都有自私之心,但听到有人如此理直气壮地为自私进行辩护,总不那么自在,至少它有悖于我们所受的基本道德教育,难怪铃木闻听此言,差点就逃之夭夭了。但是,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其实早就看穿了这一点。他指出,正是个人利益的驱动造就了一个有序的社会,我们有面包可吃,不是因为面包师的慈善,而是因为面包师对其自身利益的追求。哈耶克将此称作秩序来自于自发的竞争,并且认为这是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模式。可见自利在经济学家那儿是一个合理的逻辑前提。

    在这一问题上,生态学家(还包括我们这些大众)的反应几乎是出自于本能,我们习惯性地将合作、利他放在竞争、自私之上。在哈耶克看来,这恰恰是一种怀旧情绪在作怪。因为人类曾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生活在一个小规模的群体中,故休戚与共、同舟共济为彼时的美德;但当人类社会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彼时的美德在此时就不再适用。显然,我们对素未谋面的人们难以生出恻隐之心,故竞争、自利就成为维系市场社会的基本准则。

    从根本上来说,经济学与生态学的冲突体现在对自然资源的态度上。当经济学教授开始图解其理论时,铃木戴维问:“图表里哪里是空气、水、土壤和让我们星球可以生存的其他生物?”回答是,“这些是外部性。它们不是经济学的内容。”听毕此言,他掉头就走。确实,在经济学家的眼里,自然资源不进入成本核算系统中,除非它产生了经济效益,而产生经济效益的前提就在于它被使用。哈耶克的看法就颇具代表性:“彻底地享用大自然慷慨的馈赠,就如同彻底地开发或利用储藏资源一样,既谈不上浪费,也不应当受到谴责。”产生这种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家以人为出发点,而生态学家则以物种为出发点。在后者看来,人只是自然界诸多物种中的一个,人的疯狂增长及由此带来的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滥用,将对地球上其他物种带来致命威胁,最终也将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正如本书作者之一保罗·埃利希所说,地球上有两种系统立志要无休止地增长:癌细胞和经济学家。在这两种情况下,无法停止的增长的不可避免的结果是相同的,那就是死亡。还须补充指出的是,经济学家的增长目标恰恰是得到利益集团的支持的,而利益集团的代表人物就是政客。本书所披露的事实是,1981年,里根总统解聘了总统环境质量顾问团的全体专业人员,故在本书作者看来,里根执政期是一个黑暗的时期,是美国历史上最反环境的时期。但与此形成对照的却是,里根总统被民意视为是政绩出色的总统。这一反差令人深思,可见大众,更不用说那些利益集团的得益者,往往是用挣钱的多少,或经济增长得多快,来衡量一个政府的政绩的。对大众来说,眼前利益是挡不住的诱惑。

    那么,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孰对孰错?在我看来,如哈耶克这样的经济学家,对人性的揭示是深刻的,对市场体制的把握是到位的。不过,在经济学家看来,自然资源终究是被人享用的,而不是被人膜拜的,故保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关键所在。这种可持续性,一则取决于技术上的进步;再则取决于市场的调节。经济学家对市场的信心可见一斑。市场能够合理调配人力资源,这已是一个不争事实。但市场是否能够同样合理调配自然资源,尚存疑议。考虑到人的自私性,这正是经济学的逻辑起点,这一疑议恐怕更难以乐观对待。经济学家常常将市场机制与物种的演化机制进行类比,若将市场比做是生存竞争的舞台,那么,莺鸟的故事也许在此值得一提。在南美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有种莺鸟以仙人掌里的花粉为食,有些莺鸟为了吃到更多的花粉,干脆用喙折断柱头,它们也许比别的个体有了更多的生存机会,但后果却是仙人掌的绝灭,最后的结局自然是整个莺鸟种族的灭绝。这就是个体行为的短视、局限带来的悲剧。

    但愿人类不要步那莺鸟后尘,那么,就多多倾听来自生态学家的声音吧。正是从《生命的故事》中,我听到了来自生态学家的心声。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热门 · Popular

查看更多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