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宏观调控之媒体手段

观点 · 2009-06-13

作者:佚名

返回

随着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来的金融危机已席卷全球,每个国家都在为防止经济萎缩做出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手段,但事实上每个国家的GDP都在下降,只不过比预期的缓慢一些罢了,在这个时候只要企业能挺住不破产倒闭就算是万幸了,但是就在61日美国通用正式宣布寻求破产保护,也许你会说着一个公司的破产代表不了什么,但是看看下面的数据吧:1927年以来通用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公司下属的分部达二十多个,拥有员工266,000名。迄今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汽车制造业务。2007 年,通用汽车在全球售出近937 万辆轿车和卡车。截至2007年,在财富全球500公司营业额排名中,通用汽车排第五。这样的数字还不足以说明通用破产的波及面积之广和影响的严重性吗?

通用为什么会破产呢?其实早在2005年就能看出其破产的趋势了,它在欧洲的一个子公司在2005年时就因为承担着难以负重的人员结构成本(即退休金和医疗保险费用)而破产。而总部身处美国这样一个高人员成本的地方也存在一样的问题。相关数据显示:在每辆车上分摊的医疗保险成本,通用为1500美元,大众为418美元,丰田只有97美元。巨大的结构性成本是通用难以通过关闭厂房、裁员或降价促销得以消化的。从表面上看好像通用倒闭是早晚的事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和金融危机没什么关系,这种说法是不尽然的,通用之所以在此次金融危机下破产是有其二者的内在联系的。通用汽车从2004年就开始亏损,不得不靠借钱度日。而金融危机下的消费者们都捂住了口袋不花钱更不会去买这样贵的一件消耗品,汽车买来了再出手是只赔不赚的。所以使得通用在本身机构就有问题的情况下又因为没有了有效的市场需求而还不上贷款,奄奄一息,可以说是金融危机彻底击垮了通用汽车,使其走向了破产的不归路。

归根结底金融危机到底为什么能摧毁那么多大企业扰乱国家经济发展呢?我认为就是因为在金融危机下市场上缺乏有效需求!人们都捂住了口袋不花钱哪来的货币流通,没有了货币流通就没有了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也就没有了经济增长!所以在这个时候国家会通过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手段来扩大内需!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我将在本篇论文中提出一种新的手段——媒体手段!

纵观我国在金融危机下实施的一系列手段: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加大出口的三条途径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松动银根,降息、降低准备金率,增加流动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补助困难企业和困难群体。这些政策和手段大多都是借鉴国外的历史经验而来的,虽然对稳定经济有一些帮助但是这些政策都不会再很短的时间内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一些经济政策还有时滞性,因为市场环境的复杂并不可能将运用的所有政策的影响都准确的估计到,所以这些经济政策某些时候是笨重的,不够灵活。此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而这些政策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拉动内需。即促使有效需求有效的表达。让人们撰紧钞票的手松下来,并把钱拿出来消费,进入市场流通,创造再一轮价值,这样经济就能维持稳定的发展了。

 在此我提出媒体手段,大家似乎会觉得费解,金融危机下媒体对于经济会有什么贡献呢?媒体的作用是两面的,对于经济可以有积极的影响也可以有消极的影响,看政府如何把握。下面我将我的思想详细的阐述一下:媒体手段就是政府把对经济及市场产品的未来预测或计划未来预测通过媒体提前告知消费者的一种促进市场信息流通来达到国家经济发展目的的手段。具体的说就是为了拉动或抑制需求而在国家媒体上发布某一种或几种产品预期的价格走向或预报在政府的多种经济手段下未来的经济趋势。

在金融危机这样的大前提下,我认为应当采取积极的媒体手段,即预报经济在不久的未来的回升和产品市场价格的上升。这样消费者对经济的形势看好就会把手里的钱拿出来一部分去投资,同样的,当消费者得知某产品预期未来会涨价,他一样会拿出手里的钱去买这种产品,即使不是自己用也会投机性的预想在产品涨价以后往外卖,不过消费者买这种产品的多少取决于这种产品的特性和消费者的心理及其可随意支配收入的多少。

举个例子:在金融危机下,人们对家电的有效需求减少,导致家具家电行业的萎缩,家电价格一跌再跌也还是买不出去,所以政府才提出了家电进农村的政策,还给了农民一定比例的补贴。但是这种被动的方式好像并不奏效,即使政府给了补贴,一些农民还会认为“羊毛出在羊身上”,花的都是自己的钱,所以他还是不愿意买。这样的政策就显得极其的被动。而如果运用了积极的媒体手段,即在中央有影响力的媒体上发布一则消息“预期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家具价格将持续回升!”这时对于家电的购买者而言不只是自己消费而已了,对于资金不充足的消费者会选择自己想买的家电赶快买回家防止以后家电价格上升再买带来的价格差损失,而对于资金充足的消费者会从此看出商机多购买一些家电等其价格上升之后再转手卖出去来赚取价格差。这样就有效的拉动了内需,而不需要被动的等待消费者的“开恩”。也许你会说这样的方法是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欺骗消费者,虽然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做用但也只能说是“善意的谎言”。

第一,此法并非毫无根据。可以说是有理有据。微观经济学的最根本内容是:需求供给曲线。

    如图:

 

图中P表示产品价格,Q表示产品数量,S代表供给曲线,D代表需求曲线,当供给等于需求时的均衡价格为P’。当政府通过积极的媒体手段发布某商品预期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对于此商品的需求会上升,当需求上升后由于市场上短时间的此商品数量减少(厂商没来得及生产下一批),如供给减少到Q1,在这样的供给数量下的消费者要付出的价格是P1,此时市场上供不应求,产品价格自然会上升。所以说预期产品价格上升并不是欺骗消费者,只不过是政府对此商品的提前的计划性预期罢了。

 第二,这并不能称为是“善意的谎言”,而是“有理的预言”,通过以上分析,以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为依据,国家在选择性的扶持某一行业的同时计划性的给予媒体手段的支持来预言其价格走势和未来经济发展,不论是对于国家的企业来讲还是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都是一件好事。而从长远来说对于国民也是会带来一系列积极的影响,由于国民的资金得到运用使得国家经济发展起来,国民收入便会增加,国民生活水平也会提高,所以不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都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国家宏观调控手段。

 当然媒体手段也有一些实施上的瓶颈,如对于哪些行业给予扶持,扶持的程度与媒体的运用频度和预期的强度,及语言的谨慎程度,都是一些比较难以考察和抉择的因素,但是可以在谨慎的运用中积累经验来制定以后的媒体手段方案。如果媒体手段运用的适当将会给国家振兴经济带来很大的效益,给国民带来很深远的有利影响。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