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悖论(一)

观点 · 2009-04-01

作者:佚名

返回

  从读书考试说起

  自达隋文帝统一中原,隋炀帝开科取士,读书入仕为官,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不容易,四书五经读个滚瓜烂熟,但很多人还是不免名落孙山的命运。做事的规则定了,读书本来也就是无所谓存在什么悖论的了,况且封建科举是开明之举。科举入八股之巷,亦有饱学之士、贤能之流,熟知者如海瑞,如纪晓岚,亦是留的千古芳名。

  一个五四,一个革命,孔家店打到了,重建了国家机器,又来了新的纪元,但今天看来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今天呢?有人说高考甚是科举,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是受益与当局的考试制度的,没有考试,像我等也就只能做做顺民罢了,哪里还得在这里胡说八道!

  我是没有读过什么书的那类人,非我天性不好读书,只是受限于我那时处的环境。启蒙教育的时候应该是度很多书才对的,因为那时人生是一页白纸,那是最大的舞台,没有任何颜色,那时小,当局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无多大关系。可惜我却荒废了,美好的童年是在乡间的田野上,山林里度过的,记得那时最乐意做的事情就是和邻居家的孩子掏鸟窝,偷对面山上老头家的果子吃。现在还很清楚,那时家里面种的很多,还养了很多的牛跟羊,从上学的那年开始,我跟妹妹的任务就是回家后赶着家里面的牛,或是跑到山上面去给牛割草。那时很羡慕我同班的同学,他们家离学校近,每天放学后也没有什么事情要做,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主要的是他们每天都可以拿着一小小的本,大概是《西游记》和《葫芦兄弟》吧,等到下课他们就在教室的屋檐下攒在一起看那话本,上课老师不再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相互讲前天晚上看过的。现在还记得基础的是,班里还有几个像我一样,没有话本,家离学校比较远的同学,有时慷慨的同学便将他自己的话本拿过来大家围在一起,找一个人来读给大家听。葫芦兄弟的故事和西游记就是我从那里一天天的听来的。第一次拥有自己的话本是在三年级的时候,姑姑给了我五毛钱,我飞快的跑到几里外的小卖部上买到了两个画本,名字记得不大清楚了,一本大概是讲美国黑人奴隶摆脱奴隶主压迫的(在那书里奴隶主也没有现在人们认为的那么黑),另一本是讲武则天做皇帝的前前后后。买来画本急跑回家,已经到了放牛的时间了,急忙赶上牛边走边看。

  岁月如金,一转眼几年过去了,时间随过,但除了课本并没有多少的书陪伴着我,或许是为了考试,再也没有多少经历和时间,甚至是金钱来细细的品读所谓的经典。直到大学,我才抱起厚厚的书开始阅读,开始补课。当我们回顾人类历史上的累累硕果时,竞全然不知那些贤者们和思想的灵魂们构造的范式,或许正如特根斯坦强调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些公共规范,没有这样一些为一个团体所共有并构成一种‘‘生活形式’’的规范的话,语言,甚至思想本身,都会是不可能的。语言脱离规范的存在,成为一笑而过,接着更迫切的是对于存在性的合理性辩护,全然不知危机正在降临!脱离了共同的规范,言语,甚至是思想本身就已变得不再重要。

  读书是一个认识规范语言的过程,但是也有事实证明过多的学习规范语言就有可能造成思想的阻塞。有名的例子便是科斯在芝加哥大学戴维德家与芝加哥大牛们的辩论,请允许我对背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科斯在写完《社会成本问题》一文后,将稿件寄往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办的杂志《法和经济学》,戴维德是该杂志的主编,被科斯的思维折服了。但是当芝加哥的其他几位在世界经济学界民生显赫的经济学家时,他们却认为科斯的想法与主流看法相去甚远。为了让和文章发表,戴维德邀请科斯到美国解释自己的文章,科斯收到信后,只身一人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结果是科斯技压群雄。两个小时后宴会结束,一位年轻的英国人又一次发现了新大陆。科斯是天才,在整个思想界笼罩着一股旧的势力的时候,大胆创新,后来问及,科斯说是看的书少的缘故,但我还有一种看法,那也是周其仁说过的,担不是解释整件事情的,那便是科斯是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的。试问一个与科斯所处环境相差无几,才气相当的人可否发明初科斯定理?无可争议的是那样的学术精英大有人在,但是开创性的工作确实是科斯一人所为!

  还有华人里面最有意思的例子是杨小凯,是没有学过经济学的(即使可以也没有学习的教材),高墙下十年,学通了数学、物理,竞自己推导出了戈森定理,自以为是自己的发明,却不知两百年前就有人推得。杨先生后来是看了很多的书,不然怎么敢说是对经济学进行了一场革命呢?还有狂人张五常,不看书报,不开电视,这我是信的,也佩服张先生的为人(当学术是我等学十辈子都学不完的)。不幸的是大陆有人大骂张氏是误人子弟,我看未必。你看,读书看报在我们这里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吧,因为我们是大众、普通人,不学当然无术啦!可是在那边不一样,张氏要是天天看别人的作品,或者是科学的最新进展(其实是科学家的喜好而已),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哪里会做出现在的成就,反倒是被垃圾围住了。

  天才之所以在,我想不是因为记住或者看过很多东西,而是天才的灵感。这在爱因斯坦已经说的相当清楚了,但中国人喜欢断章取义,丢掉了后面的话“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万万不可缺少的。没有天才的灵感,读点书,不论是范式的构造还是共同的规范的学习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这里有两类人是要批判的,一类是自以为天才的人,那是理性的自负,哈氏的原话,我们根本不可能掌握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掌握的东西,只是一步步靠近,这或许也是无知者胆大的话吧。还有一类就是那类自以为自己掌握了自己根本无法掌握的东西而将思想灌输给他的顺民的人,典型的例子就是教育系统,教师本身是在创造知识,为了给学生一个成绩,他们甚至在冒最大的危险,那是致命的错误,即使规则的制定者,有时赛事的监督者,还是最后的批判者,最关键的是用自己创造的东西考研他的学生,其实是检验自己的成果,自己有是盘分数的。一个规则制定者,球员,裁判三者合一的角色!

  (待续)

  原文网址:http://space.efnchina.com/user1/3318/10689.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