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的经济解释

观点 · 2005-03-18

作者:佚名

返回

   
  
 

中国农村80年代的改革释放了当初被严重束缚在农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得以从农村走出来,以农民工的身份走向城市,一时间神州大地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劳动力,“民工潮”一时兴起。一直被认为是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却在21世纪的头几年(确切的说应该是2003年)出现了短缺现象,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对此现象,媒体和理论界一时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和取消农业税确实减轻了农民负担,降低了农民务农的机会成本,是民工荒的一个导火索;另一部分人将民工短缺问题同我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联系起来看,认为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国内投资大涨,特别是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增长,推动劳动力需求量的骤然增加,农民工供不应求;有学者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中介组织不规范、不完善,导致了“信息传递滞后”,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影响到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时,劳动力市场无法及时、准确地传递这种信息,导致了短期的民工荒 。笔者认为,如此种种说法都只是看到了民工荒的表面现象,民工荒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打破了低工资的均衡,且没有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的短期现象。更进一步看,是雇佣农民工的生产企业开出的工资过低,农民工不能接受而导致的农民工短期短缺。
一、民工劳动力市场供求模型
经济学认为,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也是一种商品,存在供给和需求曲线,供求均衡决定了工资水平。


如图1。在初期,中国农村改革释放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力供给有很大的弹性,供给曲线S0近乎水平。劳动力需求曲线D0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均衡发生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的A点,均衡的工资水平为w0,劳动力供给为L0。经济增长会产生增长的劳动力需求,同时人口的自然增长也使得劳动力供给增长,假设供给和需求保持同等速度的增长,那么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对位置不会发生变化(图1中忽略这种增长产生的影响)。
现在由于劳动力本身发生了变化(比如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提高、其他就业渠道的开拓等,),劳动力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发生了变化,表现为民工供给曲线向内移动,新的供给曲线为S1。如果劳动力需求厂商不调整工资,仍然按照初始均衡的低工资w0支付工资,那么在该工资下,劳动力供给小于需求,民工供给总量为L’(B点),产生劳动力短缺,短缺总量为(L0-L’),就会产生民工荒。但是B点不是一个均衡点,开工不足的厂商会渐进的调整工资,直至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点C。C点是民工需求曲线和新的民工供给曲线的交点,C点决定的均衡供给水平为w1,民工供给为L1。其中,w1>w0,L1长期中,厂商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利润会下降,厂商有动力改造当前的技术,采用能节省劳动力的新技术(如果这种技术更新可能的话),这样将导致民工需求曲线的内移,新的民工需求曲线为D1。民工市场将得到新的均衡,均衡发生在新的民工需求曲线D1和供给曲线S1的交点D点,均衡工资为w2,民工供给为L2。可以看到w2以上分析了民工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对民工工资和民工就业的影响。其中决定性的变化是民工供给曲线的变化,问题是这种变化是可能的么?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民工的素质发生了变化。
二、民工市场结构的变化
民工的最早出现应该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农村家庭承包制改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中释放出来,他们在农闲时到城市(90年代出主要到珠江三角洲为主的东南沿海地区)打工,主要从事那些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90年代开始进入东南沿海地区的“三来一补”企业,从事制鞋、纺织、小五金加工等技术要求较低的工作。这些民工我们称之为“第一代民工”。与之相对的是被我们称之为“第二代民工”,他们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就业的。第二代民工和第一代民工之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是影响他们对工资要求的重要原因。
概括起来,主要区别有:
(1) 与第一代民工相比,第二代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有明显提高。第一代民工是农村改革释放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的前身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洗脚上田”后就直接加入到浩浩汤汤的民工潮中去了。第二代民工则不然,他们出生于80年代初期,受过一定的教育(至少能完成初中,最差的也小学毕业),有的还受过一点专业技术培训。因此,第二代民工的人力资本叫第一代民工有了显著提高。人力资本提高也必然要求劳动报酬的提高。
(2) 与第一代民工相比,第二代民工的机会成本上升了。第一代民工多出生于70年代,兄弟姐妹较多,家庭规模往往较大,平均承担的对父母的赡养负担较轻,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较小,要求的工资也就相对较低。而第二代民工主要出生在80年代,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他们至多为2姐弟或2兄弟,如果是家里长子则多位独生子女。家庭规模较小,承担的赡养负担较重,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较第一代民工大的多。这样,他们要求的工资待遇也会较高。
(3) 第二代民工的农业兼业行为较少。如前所述,第一代民工本身就是农民,最初只是在农闲时节外出找点“副业”,农忙时节则回去干农活,农业兼业行为较浓厚。这一方面决定了他们打的多是短期工,工资待遇较长期为低;另一方面,由于农业兼业性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退路,“大不了回去种地”,使得他们要求的工资待遇也较低。第二代民工往往是小学或初中毕业后就直接外出打工,基本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农业兼业性较低,故他们要求的工资待遇较高。
(4) 第二代民工受教育水平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得到提高,流动性能力较高,从而要求的工资待遇较第一代民工高。
以上分析的第一代民工和第二代民工之间的区别说明,总的来看,第二代民工人力资本较高,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较高,所以他们要求的工资待遇较高,故民工劳动力供给曲线会向内移动。不仅如此,当前我国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民工就业机会增加,也会进一步影响东南沿海地区的民工供给。总的来说,东南沿海地区的民工供给曲线会向内移动,譬如有新的供给曲线S1。
面对新的供给曲线S1,如果厂商仍然支付原来较低的工资,就会出现民工供给短缺,即民工荒问题。
三、民工荒的影响
民工荒问题无疑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一个新变化,但这种变化只是一种短期变化,民工荒也只会是一种短期的现象。尽管如此,民工荒问题对我国经济,特别是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 短期影响:民工工资提高、企业利润下降
民工荒说到底是因为民工要求的工资待遇提高,而厂商当前没有提高民工工资而导致的供给与需求的短期失衡。因民工荒而开工不足的厂商最终会迫于压力提高民工工资水平和待遇条件。故短期内,民工工资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厂商由于劳动成本的增长,要么提高产品的价格,如果不能提高产品价格则只能自己消化这种劳动成本的增加,这必然导致厂商利润的下降。
就珠江三角洲等东南沿海地区来说,民工荒问题主要产生在那些制鞋、玩具生产等“三来一补”企业。这些企业原料和产成品“两头在外”,产品价格不受生产企业的控制,境内企业往往依靠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赚取一定的加工费用。劳动成本提高,很难转嫁到产品价格上去。故短期内,这些企业只能自己消化这部分劳动成本的增长,利润会因此而下降。
(二) 长期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短期内民工工资的提高会减少企业的利润。长期中,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的动力下会采用新的技术替代部分劳动力,企业技术得以升级,同时还会伴随这某些厂商退出原有的产业,进入到新的产业,经济总体产业结构会做相应的调整。


本文是根据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次研究生学术讨论会整理而来。特在此向参加讨论的老师、博士和硕士表示感谢!文章中错误和纰漏之处概有本人负责!

来自: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19&replyID=283624&id=59759&star=1&skin=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