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倚内需 免患“日本病”

观点 · 2010-06-28

作者:佚名

返回

    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经济破灭之后的迷失十年;最近,有很多讨论都是围绕中国会否重蹈日本的覆辙。比较今天的中国与80年代日本经济的异同,我们认为,中国应当有充足的回旋余地避免走上“日本病”的道路,当前特别是要加快城市化并调整经济结构。

    经过2008年底以来的全球次按危机洗礼之后,中国经济体的总体规模已于2010年初超越日本,跃居全球第二;同时,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大幅上涨,再次引发市场对“日本病”的担忧。自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经济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增长停滞不前,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复苏遥遥无期。从1990到2000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仅为1.75%,远低于同期美国经济增长水平。

    资产价涨被指似80年代日本

    “日本病”除了指经济增长低下之外,具体表现为日本政府过多干预市场经济、金融体系受到严格管制。对于“日本病”病根的分析,主要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在理论上,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泡沫经济后,出现短暂的经济调整,可以归结为由经济周期波动所导致,短期内应当说是可以接受的。然而,长达数十年的低迷,更需要从其自身、体制和机制上找原因。在外部原因方面,日圆的持续升值,是“日本病”现象的大背景,升值给经济带来收缩的压力,升值时期的决策错误则是直接的原因。

    内部原因是政府过多干预市场经济所致,政府的隐含担保和预算的软约束使得企业无盈利激励,集体负责下的无人负责使得经济行为缺乏约束。

    现今,有不少人认为,基于特定的出口导向模式面临的压力,以及货币升值预期,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上涨等,中国目前的经济与80年代的日本经济类似。

    基于一系列值得关注的体制原因,中国不应放松对于“日本病”关注。同样值得思考的是中国应当如何未雨绸缪,防止陷入“日本病”的路径。

    有学者指出,无论从本币升值的国际环境、“出口主导型”的发展战略、高的储蓄率、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从稳健的财政政策、相似的资产泡沫风险、相似的产业政策、相似的转型战略和举措的角度来看,中日经济体间都极其相似。

    尽管某些表象极其相似,似乎预示着中国泡沫经济形成的可能性,但表象背后仍然显现出中日经济在发展阶段、未来发展空间、金融体制等多方面的巨大差异,这些差异正是中国可以避免陷入“日本病”的重要空间。

    发展阶段存大异 农村潜力待开发

    从中日经济差异的角度看来,有学者指出,中国与日本当时在人口增长与人口结构、农村发展水平、外资参与程度、政府对银行企业的控制力等方面阐述了中日经济体的不同。当前中国和80年代日本宏观经济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关键体现在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

    日本当时已经进入了后工业阶段,城乡差距不明显,城市化率达76.7%(截至1985年底),传统产业正向国外转移。中国现在仍处于工业化的初中级阶段;与日本不同,中国有广大的农村市场待打开。中国现有农业就业人口仍占50%左右,农村人口占总人口60%左右,截至2008年底城市化率仅有45.68%,城市化进程正处于加速阶段。中国仍有广大的国内市场有待开发,城市化的加速与内需的启动将是中国经济未来的新的增长点。从宏观政策的预警性和调控水平看,中国可以在多方面汲取日本的教训,例如保持对银行体系的严格监管,对房地产泡沫持十分谨慎的严厉调控基调等。在升值过程中,重点在于促进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培育新的增长点,不应因为担心经济受到出口下滑冲击,而保持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特定角度可以说,“日本病”可以简要归结为日本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优势逐步被耗尽之时,需要根据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找到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承接经济继续良好运行,否则就容易产生泡沫经济。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当前正在积极推进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化解类似“日本病”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既包括通过加速城市化来推动内需的扩张,也包括在货币平稳升值的时期保持相对偏紧的宏观调控基调,还包括培育新技术等新的增长点。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